“山寨金庸”的著作里,藏着另一个朱元璋
上世纪90年代,“高仿金庸”的作家金庸新靠着以《九阴九阳》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掀起了一股武侠小说的热潮,推动了后金庸时代大陆武侠小说的发展。
然而,对于一些年轻的朋友来说,大家只听闻这位“山寨金庸”的金庸新,曾是高校教师出身,但对于金庸新的作品却知之甚少,一时不太了解他的作品有没有个人特色,是否仅仅靠“高仿”走红?
其实,金庸新的作品确有其独到之处。就拿《九阴九阳》来说,这部小说中提到的许多人物,尽管在金庸原著里也出现过,但形象却是大不相同,这其中最为典型一位,当属明太祖朱元璋。
说来金庸写过诸多帝王,可从没有哪位能像朱元璋这样被从头黑到脚。一部《倚天屠龙记》,写尽了朱元璋的阴狠、伪善、算计、狡诈,以至于据说当年马景涛版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在朱元璋的处理上都感到非常棘手,为了给他找点人性光辉,还特意安排了一场他向张无忌哭求饶命的戏。
而在金庸新的《九阴九阳》里,朱元璋与张无忌再续《倚天屠龙记》的恩怨情仇。不过,《九阴九阳》开篇第一回,就提到洪武四年,天下初安,城破庐毁,满目疮痍,这段战乱后的景象,虽然没直接提及朱元璋,却让读者打心眼里觉得朱元璋真难啊,开国已经四年了,到处却还是一片残破。
若是对照真实的历史,那时的老朱,比小说里更难。千辛万苦打下的大明江山,居然呈现出一派凋敝景象。比如昔日繁华的扬州,被地主武装青军元帅张明鉴所据,此人在扬州烧杀抢掠,人皆苦之,待到朱元璋攻克扬州时,“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
扬州的惨状,只是明朝初期民生凋敝的冰山一角。在江西瑞金,在籍民户死伤大半,大片良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在湖广澧州慈利县,流亡的百姓不可胜数;在甘肃河州卫,“城邑空虚,人骨山积”,而在河南卫辉府获嘉县,洪武三年县太爷上任时,看到的是一幅“土著不满百,井闾萧然”的景象。
这样一座千疮百孔的江山,倘若还存在着明教这样一股强大势力,公然与朝廷分庭抗礼,朱元璋不往死里弄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那么,接盘了这一烂摊的朱元璋,究竟做得怎么样呢?
据史料记载,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大力推行休生养息的政策,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明朝全国户口迅猛增长。洪武二十六年,户部统计的全国户数为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人口数为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二十一,比元代全胜时期元世祖时代的户数还多了四百四十多万,人数增加了将近七百万。
大量新增人口,促使明代经济全面复苏。洪武二十六年,明政府岁征粮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九千八百余石,布帛五十一万二千零二匹,棉、茶等物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余斤。这其中,仅岁粮收入一项,洪武二十六年就比洪武十八年多了三分之一,比元朝岁入更是增加了近两倍。
高速发展的经济,让明朝的农业生产在此后的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据史料记载,“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百姓们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官府也不干扰百姓的生计,明朝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像,小说《九阴九阳》开篇提到的悲惨景象,几乎看不到了。
说来奇怪,短短数十年间,明朝的社会生产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元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朱元璋“爱才”的美德了。虽然很多明朝典籍里,都出现了朱元璋当政时期,做官苦、做官难的记载,但在小说《九阴九阳》中,却多次提及朱元璋的“爱才”。
比如书中第十六回,就提到朱元璋见到段子羽时,口称段先生,还对段子羽以及“大舅哥”张宇初以礼相待,甚至还说出一句神句:“但汉光武亦有不臣之严陵”。
这并非是金庸新刻意美化朱元璋,而是在真实的历史上,朱元璋的一大优点,就是任用贤良。
早在打天下的阶段,朱元璋就大胆启用徐达、汤和等老兄弟,等到坐稳江山后,朱元璋更是打破了元朝任人唯亲的歪风,不拘一格用人才。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曾公开表示:“朕之用人,惟才是使,无间南北”,强调国家用人唯才是举,若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应该重用,而没有本事的人,即便是至爱亲朋,也只能摒弃不用。
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年他打天下时与他长期对立的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老部下,纷纷得到了他的重用。比如鄱阳湖水战里,差点要了朱元璋老命的陈友谅大将张定边,就在明朝立国后,一直在庙里欢度晚年,寿命比朱元璋家大儿子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