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专访周梅森:我不会考虑“流量演员”参演自己的剧

近日,由周梅森编剧,韩晓军执导,秦昊、万茜、田雨、张萌等主演的电视剧《大博弈》一经开播便引发热议,这也是继《人民的名义》《突围》之后,周梅森创作的又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大博弈》围绕一家百年历史的老厂展开,书写了时代浪潮下的中国工业制造,讲述了孙和平等一批敢想敢干的企业家勇于拼搏、敢于亮剑,带领企业走出绝境并逆风翻盘,最终打入国际市场的故事。

“这部新剧原汁原味,与剧本相比没有什么删减,也没有涉及大篇幅修改。”周梅森说,这是他二十年来一直想写的故事。

虽然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曾创下收视纪录,但周梅森并不认为它是最好的作品,“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作品《突围》在艺术创作上更有许多创新,《大博弈》更是力图尝试一种新的表现工业和改革题材的艺术形式。”

为何没有延续反腐剧,转写工业题材、商战故事?为何耗时十二年打磨一部剧?作为作家、编剧,为何创作素材源源不断?选择演员又有何要求?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周梅森。他透露,目前还在创作一部政法题材作品《刀刃向内》,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主创团队将再次集结。

谈起《大博弈》,周梅森表示这部作品的创意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加速,他也成为了“中小股东代表、财经人士”。这段经历也促使他完成了一部聚焦资本市场股改的小说《梦想与疯狂》,但对制造业只是一笔划过。

小说出版后,一次巧合打开了周梅森的创作视野。一家著名重装动力集团公司老总跟周梅森讲述了创业故事,这位老总曾远赴雅加达拓展市场,但发动机产品的推销并不顺畅。这时,他发现当地鼠患严重,政府悬赏:抓住一只老鼠奖励近一美元的当地货币。这位老总灵机一动,从国内购来老鼠药售卖,在当地很快供不应求。

“这位企业家丰富而成功的奋斗经历,让我强烈感受到企业家身上所具备的坚强毅力和商业嗅觉,一大批这样的企业家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创造出一个个产业奇迹。”周梅森表示,一个关于中国制造的故事开始在脑海里酝酿,十二年后变成了这部《大博弈》。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的一步步崛起影响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作为见证者和受益者,很想写出中国制造走过的艰巨、复杂又悲壮的道路,给中国民族工业复兴的历史留下一块文学和影视的记忆。

电视剧《大博弈》在枪林弹雨中开篇,孙和平在卖老鼠药的桥段中接到历史重担,有的观众说这可能吗?周梅森表示,在那个时代,企业兼并和国企转型升级,几乎每天都上演着各式各样的博弈,剧作表达只是其中不为人知的一部分。

“我是一个不愿意重复自己的作家,更不会重复他人的模式。”针对为何选取“中国制造”题材,周梅森表示,想尝试一种新的表现工业和改革题材的艺术形式,不走技术派路线,不走悲情路线。

他表示,《大博弈》的创作都来源于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因为生活在改革当代生活的第一线,因为目睹许多事情,作品是一次集中概括。讲的是中国制造在什么基础上发展的?怎么崛起的?“这是一个关于企业家和制造业的故事,又是一个关于资本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从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开始,周梅森致力于创作反映发展和改革浪潮的小说、剧本,《人间正道》《共和国往事》《至高利益》《绝对权力》《我主沉浮》等作品,已确立了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我的作品通常规模很大,人物关系复杂,这是我的一贯风格。我喜欢纵横捭阖的感觉,喜欢人物在大的时代舞台上演出荡气回肠的大剧。”

周梅森说,他努力写出每个人的人性复杂性和多面性,比如大博弈中的孙和平,是他最喜欢的人物。孙和平几度寻求跑路,不愿担任厂长。勉强出任后,又四处卑微找其他企业“讨饭”寻找资金。创业经历“不正经”,博弈过程不按常理,但最终逆袭成功,算得上男主的一次“转型升级”。

“我主张要直面现实,要客观公正的描写当下中国,不能回避问题,也不能专挖黑暗面。”他表示,观众看电视剧没有门槛但需要有深度。电视剧是现实主义的,大家感同身受,但剧中人物关系复杂,时代背景宏大,没有一定社会阅历和历史感知的观众,很难更好的理解时代人物及其命运,这又是一个学问。

封面新闻:您如何看待秦昊、万茜在《大博弈》中的表现?在《突围》中,您曾点名闫妮出演角色,您对演员会有要求吗?您创作的电视剧会考虑流量艺人吗?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