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新市民需求 打造“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
11月22日,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论坛上,监管部门、银行保险机构人士和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有效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据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毅介绍,今年农业银行推出了“521”新市民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基础权益、医疗保险、养老金融、教育培训、反欺诈宣传五大金融保障。其中,针对住房保障,该行于5月份推出保障性住房租赁贷款专项产品,目前已完成贷款审批超80亿元;今年投放农民安家贷6.6万笔、金额286亿元,累计投放7952亿元,惠及近200万名进城购房的农村转移人口。
“新市民具有数量大、成长性强、金融服务需求多的特征,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开展第二曲线增长的重要方向。”据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介绍,该行已经成立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专班,打造新市民综合服务体系。目前,特色产品“创银贷”累计发放超过1000笔、金额近35亿元,授信规模超60亿元。北京地区保障房安居工程贷款超过260亿元。
北京农商银行党委书记付东升认为,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首先是推动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和便捷化。据悉,该行在全市布设各类物理服务渠道超2600家,其中,京郊地区占比88%,包含1953家乡村便利店和助农取款点;针对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新市民创业就业的重点领域和行业,推出创业担保贷、餐饮贷等一系列产品,其中,“农商e信通”帮助近2000户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支持,70%的服务对象是首贷户。
保险对于改善新市民群体的金融状况,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独特优势。据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介绍,人保财险聚焦新市民工作生活的难点、痛点,在创业就业、住房安居、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其中,面向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安业保”系列保险产品,针对不同职业类型的新市民群体,提供不与户籍挂钩、定制化的职业伤害综合保障,已覆盖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灵活就业人员、园区工作人员、导游和旅游客车司机、毕业实习人员、租房人群等群体,累计为10多万人提供风险保障超过500亿元。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提出,新市民群体的一些特征需要金融业高度关注。比如,新市民对于金融专业知识了解相对较少,社会保障参与度低,导致购买金融产品能力更弱,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小。因此,金融行业要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普惠的金融服务。同时,新市民在消费、医疗、教育方面的需求也可以为金融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
对此,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金融机构要深入新市民所处的行业、企业和人群,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城中村、走进这一群体,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在就业、创业、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和诉求。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沟通交流,争取政策支持。金融部门要多加宣传、增加供给、丰富品种,提供多样化选择。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增加金融供给也能发挥“良币驱逐劣币”效应,使不规范甚至具有欺骗性质的“伪金融产品”越来越少,直至退出市场。
从实践来看,数字化技术无疑能为精准挖掘和把握新市民金融需求提供助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认为,数字金融能为新市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刻画有贷款需求群体的总体信用指标,降低小微授信门槛和风控成本,对接小微经营场景,精准化获客。
张毅则建议建立数据互联共享。在他看来,新市民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需求多样,同时打破了地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因此,要集中整合新市民社保、医保、消费、住房、信贷等信息,绘制更为立体的数据画像,用于积累信用记录,实现信用增值,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增强新市民群体的融入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关键之一在于瞄准新市民群体工作和生活难点,精准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
肖远企表示,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现很大差异。城市创业人员、新就业白领和快递服务、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尽相同,同一群体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样。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分客户、细分市场,提升服务精准性。新市民流动性强,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账户开立、工资发放以及征信查询等标准化基础金融服务,确保在不同城市之间的一致性、均等性和互认性。同时还要提供特色化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