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热门事件

「地名故事」沁阳北孔村:“狼牙山五壮士”英雄村

1918年,宋学义出生于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夏天,21岁的宋学义在济源王屋山讨饭时饿昏在路旁,被晋豫边抗日游击队战士救起。从此,宋学义参军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0年,宋学义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团7连2排6班。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河北省易县的太行山区,这里山峦重叠,气势磅礴,是敌后游击战的理想场所。

1941年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人围攻易县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这一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团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该连命令2排6班担任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6班全部成员只有5人,分别是: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5名勇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敌90多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的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了狼牙山棋盘坨峰的峰顶绝路。

日伪军误认为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随即发起进攻,几十枚山炮一起向山头轰击,两架飞机也轮番轰炸扫射。刹那间,6班阵地硝烟滚滚、铁石纷飞、火光一片。5名勇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他们宁死不屈、义无反顾,最终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5名勇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授予三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他们“坚决顽强”奖章。

5名勇士跳崖处附近原先叫龙王庙的小村庄,从5名勇士跳崖以后改为了五勇村。为了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峰的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塔”,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元帅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宋学义跳崖负伤以后,由于身体原因不能适应部队生活,转业到河北省易县管头村落了户,后与当地姑娘李桂荣结了婚。一年后,宋学义带着妻子回到了老家——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

回到家乡的宋学义并未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经历,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北孔村从事农业生产。直到1951年冬天,时任沁阳县县长的李华馨同志,在参加中央华北县长会议后带回了寻找英雄宋学义的任务。

原中共沁阳县委书记张贺兆介绍,当时他在县民政局民政科工作,听到国家寻找宋学义的消息,就立即开始查找残疾军人名单,并且和县政府的一位秘书到北孔村查证。在北孔村,他们碰到了从田地务农回来的宋学义,在二人的追问下,宋学义给他们讲述了狼牙山战斗经过,还从家里拿出了珍藏十多年的奖章。宋学义不知道的是,当时“狼牙山五壮士”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张贺兆回到县里,马上向县委作了汇报。几天后,县政府在北孔村召开了庆功大会,并对英雄宋学义进行了慰问。自此,宋学义的英雄事迹才被人们所知,很快在全县传播开来。

后来,宋学义先后担任村农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县委、地委委员,省贫协委员等职位,为家乡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后被广为传颂。英雄们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早已深深烙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灵深处。

我们该如何铭记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基因?2001年,宋学义故居被列为沁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以北孔村宋学义故居为核心,开发了集红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洁家风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2017年,宋学义红色教育基地被沁阳市委组织部定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2019年,被焦作市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如今,宋学义红色教育基地被教育部门定为中小学“红色传承、研学旅行”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接待学生参观学习。

宋学义红色教育基地涵盖故居、纪念展厅、放映厅、宣誓墙等配套设施,保留了20世纪50年代典型的豫西北四合院建筑特色,并通过两个事迹展厅,向参观者展示老英雄当年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感受英雄精神。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信息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