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月全国网购超8万亿元?2021网购数据统计分析 ?
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81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一系列数字展现了我国数字经济蓬勃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自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直播电商在去年进一步得到大发展。数据显示,直播电商目前已经成为广受用户喜爱的购物方式,六成以上的直播电商用户购买过直播商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通过商品交易,更多新形态的消费内容也被激发出来。“大家在网上也可以完成生活的甚至生产资料的交易,培育一群网上的消费者以后,会通过网上的方式开展其他活动。比如共享出行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可以从农产品上行、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享受到互联网的红利,网络扶贫也成为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截至2020年末,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对832个贫困县全覆盖。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9万亿元。欧阳日辉表示,“直播+电商”等网购新业态蓬勃发展,网络扶贫让新业态向农村地区延伸,手机成为“新农具”、电商成为“新农活”,既方便了消费者,又促进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去”,实现了多赢。
“通过直播这个方式给了农村产品一个展示的新载体,而且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大大便利了农民朋友自己推销自己的产品。这对农产品的上行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欧阳日辉说。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网民规模较“十二五”末增长了3.01亿;光纤接入用户总数较“十二五”末增长了3.34亿户;数字经济规模从“十三五”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
可以说,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
网购注意事项有哪些
1、要合理计划,理性消费。
根据家庭或个人实际需求,预先拟定购物清单、查找信誉商家,货比三家再出手,切忌冲动消费。一些消费者往往在“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的诱惑下,生怕错失良机,却忽视实际需求和比价的必要性。在“双十一”过后,盘点自己的所购商品时就会发现,其中一部分商品属于不必要的购入,有的还陷入退货难的窘境,或遭遇商家设置的价格陷阱。
2、提前咨询,知晓规则。
关注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及促销规则,不要盲目支付定金。根据《民法典》规定,“定”和“订”字区别很大,定金一旦支付,不可退。下单前要确认商品是否属于“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范围。
3、要选择正规的网络交易平台。
尽量选择经营规模较大、信誉度等级较高、口碑较好、交易量大、消费者评价较高的电商。不要轻信网络引擎的搜索结果,更不能轻信和点击来源不明的网址链接。从以往投诉来看,通过网络引擎的搜索找到商家并购物,发生货不对版、付款后被拉黑的情况较多,而通过正规的交易平台购物,即使发生纠纷也能迅速解决。
4、不要轻信网站宣传。
网络虚拟信息和线下体验存在差距,如果有条件,应先到实体店进行体验后再下单。
5、要注意了解并明确商家对于优惠活动的种种前置条件,而对于“不支持七日无理由退货”、“定金恕不退还”等不合理条款要坚决予以抵制。
有四大类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一是消费者定制的商品;二是鲜活易腐的商品;三是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是交付的报纸、期刊。
6、要注意网络交易安全。
不要在没有任何资质认证的网站下单,更不要轻易相信对方以任何理由要求直接转账至私人帐户,以及通过发给付款链接页面以及扫二维码等方式进行付款。
7、特殊物品要考虑选择快递保价或购买运费险。
8、要预留好快递时间,先验货再签收。
“双十一”期间,快递业务量激增,虽然电商企业及快递公司制定预案,但仍难保证和平时一样。所以,提示消费者要预留一定的收货时间,及时跟踪快递进程。收货时应当场开箱查验,一旦发现商品有问题要立即联系商家并拒收商品。
9、要注重售后,注意保留消费凭证,以备日后维权。
在交易过程中消费者要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网络购物证据,如:聊天记录、购物记录、购物页面截屏、购物票据凭证、快递单、发货/送货单等,了解“三包”、售后等服务范围和承诺,对于优惠品、赠品,也同样享有保证质量、性能、用途等正常商品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