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冰墩墩和雪容融背后的故事?冰墩墩和雪容融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
冰墩墩和雪容融被网友们称为是这次冬奥会中的“顶流”,冰墩墩和雪容融的产生其实也有许多故事,冰墩墩和雪容融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它们背后都有哪些故事是值得大家去揭秘的?快来和见闻坊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吧!
冰墩墩”异常紧俏、一“墩”难求的情况,北京冬奥组委发言人赵卫东表示,这反映出了中国冰雪运动的热度高涨。
“这两天很多朋友问哪里可以买到冰墩墩,因为工厂在春节假期放假,所以冰墩墩非常紧俏,我们也在加大协调、加大供应,其实大家也可以关心一下雪容融,同样很好。”
据悉,雪容融是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其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主色调为红色,头顶有如意环与外围的剪纸图案,面部带有不规则形状的雪块,身体可以向外散发光芒。
“这只熊猫与众不同”
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
这一作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2018年10月10日,冬奥组委宣讲团来到广州美院进行宣讲。
虽然那时距离征集截止日期已经很近,广州美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当即表示,要举全校之力做好设计的征集工作。
他们第一时间组建了吉祥物设计团队,并按时提交了设计作品。
在初评和复评之后,2019年1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议从10组吉祥物入选设计方案类别中,研究确定了深化修改类别。
其中,冰糖葫芦方案位列其中。
1月25日,冬奥组委遴选了10名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正式组建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组,为每一组设计团队都提供指导建议。
同一天,冬奥组委正式向广州美院设计团队发出邀请,要求团队对自己的入围作品进行修改。
短暂开心过后,设计团队迎来的是长达7个月的漫长且高压的修改过程。
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他们进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计其数,草图上万张,相关文件累计超过100G。
按照冬奥组委的要求,广州美院设计团队需要在年初九递交围绕这件作品的第一轮修改方案,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春节假期“泡汤”了。
但大家没有怨言,正月初三早上八点半,全体成员准时出现在广美昌岗校区综合设计楼705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也成为接下来7个月,设计团队的主阵地。
冰糖葫芦的创意正是出自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之手,他说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而且糖葫芦外表的“冰壳”也与冰雪运动“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设计团队在元宵节前一天交出了第二份修改方案。经过短暂但又漫长的10天等待,新的修改意见是保留冰壳的创意,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
广美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等。
出于保密需要,每次递交修改方案,都需要团队成员从广州“人肉快递”到北京冬奥组委,有的成员往返北京近20次,有时为了提升效率,还要当天往返。
广美设计团队负责人、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笑言,这7个月来京的次数已经超过他整个上半生来京的次数。
整个3月和4月,广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动作比例、装饰纹样、五官细节、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进行反复修改。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评委会主席蒋效愚解释说,选择动物作为吉祥物是冬奥会一个通行的做法,但选择在各种大型活动都担当过吉祥物的熊猫,相当于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选择熊猫确实有出人意料的感觉,但细想又在情理当中。”
“你设计的熊猫要与以往不同,而且还要与冬奥会相匹配。”蒋效愚说:
“虽然是个难题,但只要我们有创新,就会有独特魅力。因为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本土的珍稀动物。国际上看到熊猫,就知道它代表中国,不用任何语言解释都会被认同。”
从设计内行角度来讲,做熊猫则是把双刃剑,因为用熊猫的太多了,如何做出一个易于传播、可爱的、非传统的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