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青团是哪个地方的风俗?正宗的青团怎么制作 ?
清明节有一样食物是从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每次一到清明节便会制作食用,那就是青团。清明节吃青团是哪个地区流传下来的风俗呢?正宗青团的这种方法是什么?和见闻坊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青团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清明时节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
上海、宁波叫青团,苏州叫青团子,杭州叫青团子或清明团子,南京称清明团或春团,温州叫清明饼儿,金华叫清明果儿(月牙形的叫清明饺儿)。
那么你知道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吗?
青团是上海的风俗习惯,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
每到清明前后,菜场、超市都会有“青团”卖,杭州土话叫清明团子。
这个团子跟月饼相同,都是节气食物。清明吃团子,可要追溯到几千年前了。
要说清明,先得从寒食节说起,当然这个节日现已失传。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臣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
重耳当上晋文公后,请介子推当官,介子推不高兴,跟老母亲躲在深山。晋文公就想了个馊办法,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哪晓得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很伤心,下令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不过,据说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融,虽然不禁火了,但吃冷食这些习俗却固定下来了。
清明团子是传统食品之一。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乃此义也。
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青团做法
摘到新鲜艾叶洗净,锅里煮开水放入艾叶,加3~5g小苏打或食用碱(防止氧化青团蒸出来变色),大概15秒捞出。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如果喜欢艾叶味道的宝宝们可以早一点捞出来,不喜欢的可以焯久一点,味道没那么重哈~
捞出之后过凉水,变软后放入料理机打成泥
盆中倒入粘米粉糯米粉小麦淀粉混合均匀,加入一勺猪油(可用其他油代替)倒入艾叶泥,揉久一点,好吃的面食都是要揉搓好,颜值才高口感才好。
揉成偏硬的面团,分成分量大小一致的团团,想做大一点的就分大点,喜欢小一点的就分小点,没有硬性要求,成品出来的话就是60g左右~不大不小刚好
揉好的面团捏成碗状,放入馅料,用虎口慢慢收紧,滚圆,垫上油纸或者粽叶就可以上锅蒸啦!
冷水上锅,水开上汽之后大火蒸10分钟即出锅,出锅后放至微热刷上一层熟油就可以啦~
涂油之后可以裹上一层保鲜膜打包送人,也可以直接吃,满满的艾叶香味,一口咬下去,是甜甜的豆沙。
是口感丰富又好吃的咸蛋黄肉松,是会流心的甜蜜爆表花生芝麻,一口一个幸福~
艾叶对女生特别好,可以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客家人还喜欢用艾叶煎蛋煮酿酒,特别滋补!
小小艾叶,既是随处可见的野草,也是客家人心头的宝藏。
颗颗青团,既是春天的味道,也是让人成就感幸福感爆棚的简单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