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为什么会被遗忘?寒食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
说到四月的传统节日,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肯定是清明节,但在清明节前面还有一个寒食节。提到寒食节肯定有许多人不了解,为什么寒食节会人们遗忘呢?寒食节是传统节日,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传统风俗呢?关于寒食节又有一些什么样的诗句?和见闻坊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节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如今一提及寒食节,许多人可能先会发出疑问,这是什么节日?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过?而知道寒食节的也仅仅是知道有个叫介子推的人和寒食节。
也就是说尽管寒食节和清明节仅有一天之隔,两个节日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密切,但人们对其了解程度却完全不同,更不会在清明节之前过寒食节。
但要知道寒食节在古代的地位可是与清明节不相上下的。
在现有的文字记载中,两汉之际的桓谭是最早提及寒食节的人,他在书中曾提及在今山西太原地区盛行一种习俗。
人们在规定的日子只能吃生食,即使是身怀疾病的人也不敢违背,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要纪念介子推。
东汉时期的蔡邕等文史大家也同意桓谭的说法,认为盛行于太原郡的习俗是因介子推而设置。
但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则对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置的说法产生疑问,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寒食节被设立为国家法定节日。
在朝廷的诏令中则直接推翻两汉时期的说法,将寒食节的来源定性于上古时期的“改火”习俗,介子推则不再被人提及。
上文已经提到自唐代起,在官府的界定之下,寒食节与纪念介子推事件划清了界限,其起源也变为上古的改火风俗。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这就要和寒食节在隋唐时期的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了。在纪念介子推一说盛行的两汉,寒食节仅仅是盛行于太原地区的地方习俗文化,
但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已经开始向外扩展,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便在书中记载过寒食节:
“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由此可见北朝时寒食节已经由太原一地扩展到中原地区。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与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时期,随着少数民族南下与汉人南迁,南北方文化之间发生了一次巨大交融,寒食节也由此传播至全国各地。
唐代以后,寒食节历经千余年发展并传承至今,其中清朝时期由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历法上的变革,寒食节的时间也从清明节的前两天改为清明节的前一天。
而且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特别接近,习俗上就逐渐有了混同的趋势。
像寒食节的祭祖等习俗,实际上从晚唐开始就已经开始向清明节转移,这个转移的过程最终在宋代完成。
此后,寒食节逐渐就成了清明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寒食节饮食习俗
寒食节饮食的东西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粳饭等;寒食节的供:面燕、蛇盘兔、等。
饮料有:春酒i、新茶、清泉甘水等。这些大多用来祭食盘兔,寓意盼望国家富强。
寒食节插柳习俗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来是怀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流传民间也就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插柳是
插柳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樯”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用来预报天气,古谚语说: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俗话说:”又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哪,就活到哪里。
插柳有三种含义:一表惜别,在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表挽留,在李白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表祝愿,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以此来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寒食节踏青郊游习俗
寒食节也叫踏春,这始于唐宋。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踏青的场景: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们结伴到郊外去踏青。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