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网络热点

富兰克林避雷针的故事简介,富兰克林是怎么发明避雷针的

常驻编辑 网络热点 2022-03-31 避雷针   富兰克林   原理

▲点击红色“”,本头条号,更多行业精彩推送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被人类利用,也能给人类造成危害。避雷针的发明,是人类躲避雷电危害的一个最生动的例子。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避雷针发明之前,古建筑是怎样避雷的?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雷电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1751年夏天,富兰克林住处的一座教堂被雷电击毁,这时他惊奇的发现,天空中的雷电现象跟当时科学界著名的莱顿瓶内的薄片放电爆炸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他脑洞大开,天空中的雷电跟我们摩擦起电产生的电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呢?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富兰克林做了一个极具冒险精神的决定,就是在雷雨天放风筝,通过风筝收集那些云层中的电荷,而放风筝的绳子则就是一根导线,它可以将天空中的电荷引入莱顿瓶。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顺利的将雷电引入莱顿瓶,使薄片产生放电爆炸的效果。由此证明了天空中的雷电与我们摩擦产生的电确实是同类物质。就这样,富兰克林发现了雷电的秘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的将狂暴不羁的雷电导入地下,发明了避雷针,保护了建筑物和人类。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避雷针发明之前,古建筑是怎样避雷的?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风筝引雷实验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避雷针是当今建筑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件。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避雷装置,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是在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的原理上设计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在避雷针发明之前,中国的古建筑又是如何避雷的呢?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中国人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了避雷技术。许许多多的中国古建筑,历经沧桑屹立千年而不倒,这很大的原因就归功于中国古建筑上的避雷技术,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古塔。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避雷针发明之前,古建筑是怎样避雷的?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各式避雷针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关于古塔,我们最常见的避雷设备就是塔刹。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塔刹,建成于229年的江苏高淳区保圣寺塔塔高31米,塔顶有一装饰高约四米,由 覆钵、相轮和宝葫芦组成,这就是塔刹。这种塔刹就是人们常说的葫芦串,它实际上是一个避雷装置。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避雷针发明之前,古建筑是怎样避雷的?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宝圣寺塔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1611年夏夜,浙江嘉兴的东塔大放金光,宛如流星放光;1960年的一个夜晚,雷声大作,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尖连续放光,这些都是古塔顶塔刹的放电现象。放电以后雷灾就消除了,这就是塔刹避雷的原理。很多人认为,塔刹就是避雷针,但是通过科学考察发现,塔刹虽为铜制,但是并没有导线将雷电引入地下。所以塔刹的避雷原理很可能是一个电容器,在雷雨天气通过吸收雷电,保护建筑,然后再通过向天空放电,释放能量。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避雷针发明之前,古建筑是怎样避雷的?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杭州六和塔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对于砖石结构的塔与木塔,又是如何避雷的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木塔不导电,地面又干燥,于是木塔就有了避雷的属性,但是每次响雷都伴随着暴雨,暴雨淋湿了木塔,使之成为导体,那一座座完整的古代木塔,却依然屹立不倒。比如山西应县的木塔,高51米,全是柚木结构,这种高大的建筑很容易遭受雷击,然而从它自建成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却依然高高的耸立在天地间,难道真的是雷公电母,对他有特殊的照顾?为此,科学界提出了绝缘避雷的原理。由于木塔绝缘性高于砖石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对雷电有免疫功能。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避雷针发明之前,古建筑是怎样避雷的?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应县木塔l39拜客生活常识网

对于古代的普通建筑,典型的就是四角飞檐,在每一个角上,都会放置铜瓦或者铜制兽首,再由铜片一直连接至地面,已做祈福平安。虽然人们不知道避雷的原理,但是不知不觉间就使用了避雷针,这都是古人多年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相关阅读:

  • 避雷针是谁发明的?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 广州塔被雷电“击中”?官方回应:实为主动接闪
  • 改变世界的发明32丨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 CBA三消息:北京续约两大主力,富兰克林狂示好,顾全入选引
  • 贝克汉姆17岁小儿子携女友现身街头,两人甜蜜相拥,非常恩
  • 上海外援富兰克林和NBA球员伦纳德一起训练
  • 俄罗斯航天局恢复与欧洲航天局就“非载人火星探测”项
  • CBA三消息:上海狂签三名外援,李玮颢即将上位,首钢小外援
  • 如何教育孩子赚钱和省钱?
  • 无论过去,不畏将来!未来由现在的你去谱写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