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特效药成分,新冠的用药是什么
对于变异的病毒,接种一种疫苗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所以需要开发通用疫苗,多价疫苗,或者通用疫苗。未来比较理想的接种方式是肌肉注射和吸入注射同时进行,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让人们不用担心被感染。因此,我们的科技力量应该更多地集中在这种疫苗的研究上,我们甚至可能在未来尝试使用纳米技术进行研发。
郑:目前我们和清华大学、腾升制药等合作伙伴分别在国内和国外实验室开展了ambavir/romisiweizumab注射液对Omicron突变株的中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它对奥米克隆突变体仍保持良好的中和活性。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病毒在人体内的变异,也可以抵御变异体感染引起的免疫逃逸。目前已经储备了更广谱、更高效的第二代抗体组合,力争能够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异体。同时,我们正在评估以2-3剂灭活疫苗为基础的鼻腔接种新策略能否预防病毒感染。
卢洪洲: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冠肺炎,毒品R&D需要保持不变,应对变化。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一些关键酶和关键位点。这些酶和位点相对保守,其特性不易改变。找到这些关键酶和药物研发的关键位点,就可以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我们的药物就不会因为病毒突变而失效。因此,新冠肺炎基础研究的突破将导致疫苗和药物研发的突破。
卢洪洲:作为深圳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定点医院,我们从辉瑞拿到帕昔洛韦之后,按照临床研究的思路,第一时间进行了调配,对这个药物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初步结果显示,患者服用后病毒量每天都在减少,服用后第五天核酸检测转阴,即不具有传染性。患者体内的病毒消失后,防止了病毒对人体各个器官的损害。目前该药主要用于轻、普通的重度风险患者,如肥胖、老年人、基础疾病、肿瘤患者,使用后不易发展为重症。我们也在根据情况扩大适应症使用,争取早用多用,尽快减轻疫情防控压力。
目前国内小分子药物也在研究中,我们也在与南科大张教授合作开展相关研究。今年春节前夕,我们团队对这种正在研发的小分子药物进行了病毒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药对奥米克隆的抑制作用比国外同类药物强10倍以上。我们也很看好这款药,希望加快临床试验,尽快上市。
郑:我们的中和抗体疗法的应用窗口更广。临床试验证明,在发病后0-5天和6-10天的时间窗内注射这种药物都保持了非常好的疗效。国际上批准的小分子药物只能在发病后的前5天使用,应用时间窗相对较短。但小分子药物是口服药物,使用起来更方便,而中和抗体治疗必须在医疗机构静脉注射。但是,这两种药物并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从临床上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感染状况等不同表现进行治疗,因此也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我们也希望有更多针对病毒不同靶点的中和抗体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只有通过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遏制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