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马,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我住在徐汇区凌云路街道疏勒社区,共66栋,常住人口2500人左右。3月11日起,小区开始实施封控管理。在此期间,已有建筑物出现阳性病例,目前仍有4栋建筑物处于封存和控制状态。
这场疫情不仅深刻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区治理生态,让原本不熟的邻居选择抱团取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社区的凝聚力在不断增强。
第一次为居委会出招,碰了钉子。
由于居民与居委会、居民与居民之间联系薄弱,很多社区没有微信群。但是疫情期间,为了解决居民买菜难的问题,我们社区的居委会干部成立了微信群,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蔬菜预约服务。这个微信群很快就达到了500人的上限,成员覆盖了小区大部分家庭。
3月26日下午,也就是我们小区封闭的第15天,我发现有居民在微信群里直接和居委会书记吵架,言辞非常激烈,但是自始至终,居委会书记一句话都没说。事情的起因是,有居民被关在家里半个月,所在单位需要开具误工证明。但是居委会出具的误工证明时间已经过了。有人提出居委会可以重开,但居委会没有及时回应。以此为导火索,一些居民开始在微信群里指责居委会干部不作为、不称职。社区关了这么久还是有新的阳性病例。别人的居委会多好,还有我们的居委会...
确切的说,微信群里发生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吵架。充其量是部分居民长期被封在家里后的一种情绪发泄。面对居民的质疑,居委会干部包括书记都没有回应,可能是不屑,也可能是无奈。
面对这种情况,我自告奋勇,马上打开电脑起草了一份我认为合适的旷工证明,发到微信群里征求大家的意见,最终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其实我起草的证明并没有什么创意,就是给出了下面交款的日期空,让需要开具证明的居民灵活填写,不用考虑时效的问题。
晚上,我拿着拷贝了电子版误工证明的u盘去找居委会书记,希望她能把纸质版打印出来,给那些有需要的居民盖章。见到居委会书记,我表明了我的意图,说我看不下去了。居委会干部做了很多事,却在微信群里被居民误解甚至责骂,于是我写了一份误工证明草稿。
居委会书记听了我的话,好像并不买账。先是她跟我抱怨,大意是现在无论居委会做什么,总有居民不满意,感到无奈。她说我起草的延期工作证明她没法打印盖章。如果一个居民伪造了被耽误的工作证明,居委会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因为,我设计的误工证明的签署日期是空。如果小区解封,有人故意不上班,以后再填日期。这不就是懒人的一招空?局长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我不到位,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但当我离开居委会办公室时,书记感谢了我的热情。
虽然我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第二天居委会就发布了疫情通报,通报中有社区内阳性病例的楼宇分布,楼宇的封控等。都详细解释了,还盖了居委会的公章。
第一次带着公心为社区疫情防控做点事,碰了个“钉子”,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但通过这件事,我对居委会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有了一定的理解。尤其是在疫情遏制的大背景下,面对24小时全社区,对于一直处于劣势但责任轻的居委会来说,应对居民的差异化需求确实是个难题。想想就觉得释然。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吧。
志愿者组成的人工卸载传送带
加入志愿者队伍,变身“扫地僧”
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加上人们对新一轮病毒特征认识的深入,大部分居民情绪趋于稳定,开始慢慢接受居委会防疫工作的现状。病毒的超强传播确实让社区治理能力“超负荷”。所以很多居民意识到悲观没有出路,抱怨居委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有更多的人加入社区的防疫队伍。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居委会干部逐渐发现,仅仅依靠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志愿者“基本盘”,难以胜任后续艰巨的抗疫任务,需要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与之并肩作战。
我是3月27日加入社区志愿者微信群的,当时群里已经有80多人了。刚进组的几天,每次都有核酸检测、物资发放等任务,轮不到我们这些刚进组的人。看到大白的志愿者在群里晒工作照的时候,觉得有点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