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之路: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写作
[环球网公益频道记者文汶]“我觉得读书真的很有用。新媒体阅读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但碎片化的阅读代替不了长篇大论的阅读,听书也代替不了纸质阅读。因为接受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张之路
既看文学,也看科学。
张之路毕业于师范大学物理系,在一所中学当物理老师,然后在一家电影厂工作多年。丰富的工作经历对张之路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张之路认为他的作品是科学思维、电影思维和文学思维的结合体,三者“统一”在一起。
在构思和创作科幻作品时,张之路会坚持三要素原则:一是“逻辑”,即逻辑自洽;第二,科学元素;第三,人文思考。“当然,新鲜感也是我非常注重的。”张之路补充道。
在构思新作的初期,张之路就想写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围棋的故事。如何写出新的想法?张之路想到了“让机器人玩围棋”。在创作过程中,张之路的脑海里也闪过一个念头,制造机器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机器改良成机器人,另一种是把人“改良”成机器人。于是,张之路创作了一部新作——《棋门魅影》。
《棋门魅影》是一个弟弟找妹妹的故事;这是一个围棋棋盘上棋子的故事;也是机器人故事……Go是这部作品的环境背景,是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张之路的这部作品中,有一种思考和忧虑——人类向何处去?
张之路环球网记者说:很多作家在拿起笔把写作通道切换到科幻小说时,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只看科学不看文学”的状态,书中的人物开始有了脱离现实的能力。这种状态下写出来的作品,可能很神奇,很怪异,但是缺乏情感,抛开了文学中对表现人性,刻画人物的强调。张之路认为这类科幻文学作品缺少“文学”二字,这是他试图克服的。
不要忽视孩子天真无邪的天性。
说起张之路的代表作,大家都会想到《雷霆宝贝》,那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这也让张之路感到欣慰。“我要感谢观众和读者。那时候科幻片比较稀缺,我以为受欢迎的原因是这部片子紧跟改革开放时代的步伐……”
张之路始终坚持真实地表达儿童的心理变化。想做一个普通孩子的“霹雳贝贝”,为了回到童年的指南针,一个手里拿着魔蝉笔的秀男...每一个故事中展现的人物形象都让观众和读者感叹张之路对儿童的深切感同身受,也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不仅内容新颖,更重要的是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学的传递。张之路告诉记者:只有写出这样的角色,才能打动人心。
张之路的写作风格不同于当前的主流写作风格。不是刻意的“优雅”或“煽情”,而是平实的叙述。这种平淡无奇的风格,在众多文句华丽、用词夸张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故事的叙事风格和人物的心理描写非常适合孩子的视角和情绪,甚至能引发读者的情绪波动。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张之路的坚持:不忽视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
记住你肩上的责任。
如果把陶冶情操、感染、影响或潜移默化都看作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和途径,那么书籍对人的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张之路认为,关键在于应该对年轻读者进行什么样的教育。
“当然,小学生和中学生接触的书籍也应该是不同的,”张之路向记者强调。“我写过一本书叫《第三军团》,是中学生写的,读者主要是中学生。在题词中,我写道:明天的幸福和荣耀属于你,明天的痛苦和艰辛也属于你...但我们要告诉青少年,挫折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前途是光明的!”
张之路认为,应该告诉青少年,这个世界上除了幸福,还有苦难。这些提醒和告诫会帮助他们成长。
“我为孩子写作的时候,还是很注重:多一些美好,少一些苦难。但我仍然不回避他们成长的烦恼。”比如张之路说,“比如我写的《羚羊木雕》。所有作品似乎都有一个主题。我认为主题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人类各种追求和思想的表达。面对迷茫,面对选择,甚至痛苦的选择,也是一个主题。这一主题不仅在儿童中流行。"
“青少年写作的尺度和电影分级的尺度是一样的。”张之路反复强调“你永远不应该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写作。在为青少年写作时,你应该记住你的责任。”
提到儿童电影的现状,张之路恳切地呼吁,电视台要定时开设栏目,播出中国几十年来的优秀儿童电影。让孩子享受这些原本给了他们,却被他们错过的好电影。让这些电影重新登上银幕,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