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老板,富贵不同命:创业多年,意外踩中风口
陈海斌的首个创业项目与此类似,也是向合作医院销售PCR检测试剂。但后来由于政策原因,PCR检测技术一度被叫停,他的创业公司跌入谷底。因缘巧合,危机中的陈海斌顺利拿下某海外品牌仪器在国内的代理权,情形有所好转。但经过反思和市场调研,他仍决定建立自己的医学检测产品和服务,这样即使代理权有变,也能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图片来源:迪安诊断官网
陈海斌新的创业逻辑很简单:医院既然能成为自己检测设备和试剂的客户,那自己也能成为医院外包服务的客户。
实际上,这也是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的一条生存逻辑。考虑到国内医疗体系的现状,中小医院和基层医院往往不具备全面医学检测的条件,而大医院出于成本和效率的顾虑,提供完整的诊断检测也不太现实。这就为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起初,迪安诊断从医院处拿到的多为低端、利润微薄的检测项目,或者是医院暂时不愿冒风险的新型项目,双方按照约定比例分成。随着互相信任的加深,迪安诊断逐渐在浙江市场站稳脚跟,为其后在全国范围内的连锁扩张埋下伏笔。
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越来越热闹。
2004年,达安基因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受到资金热捧。开市当天,何蕴韶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一同敲响铜锣,收盘时价格较发行价大涨113%。当时,达安基因号称已成为占据国内基因诊断市场70%份额的龙头公司。
对林继迅和林峰两兄弟来说,2004年则是他们创业的起点。这一年,艾迪康的首个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在杭州落地,表明其正式进军这一领域。
之所以盯上第三方医学检测这块蛋糕,林氏兄弟也是受到美国同行的启发。彼时他们认为,只要能否复制美国同行的经验,创业梦便不难实现。
但据时任艾迪康总经理的郭尧后来对媒体称,公司创立初期十分痛苦,“独立实验室”的概念尚未被大小医院普遍接受。一直经过几年的艰苦拓展,从中尝到甜头的医院们才与艾迪康绑定在一起。据报道称,到2005 年初,艾迪康杭州出具的临床检验报告可与11 家市级医院相互认可,截至2007年底,艾迪康日均标本量从创立时的200多个增至3000多个,年销售额也一举跨过5000万大关。
叁
同行达安基因的成功改制,使深感校办企业掣肘的梁耀铭看到一丝机会。
2002年,他也引入外部资本对广州医学院校办企业(金域医学前身)进行改制,由广州医学院和员工分别持股,最终使其成为一家更加灵活的股份制公司。
2007年,金域医学的第一家外省子公司在济南落地,随后几年内,其子公司迅速扩张至全国各省会城市,成为业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公司。与此同时,政策端的窗口也彻底打开,独立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的地位受到明确肯定,它们很快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就发展路径而言,几家巨头都绕不过连锁发展的模式。独立实验室的显著属性在于,既希望囊括最大半径内的医疗机构,但又不能影响标本检验的时间,以及最小化物流成本,这就需要达成一定的平衡。而建立一个连锁的服务网络,便成为最优的选择。
陈海斌曾说,“这个行业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一个省的市场空间通常也就是两到三家”。这意味着,像连锁酒店一样扩张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就不得不为争夺各地市场展开血拼,各自加紧跑马圈地。
而奔向资本市场,则成为另一个重要目标。
迪安诊断于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2017年9月,金域医学登陆上交所。这些业内龙头在IPO前后均受到追捧,迪安诊断曾在2015年站上160元/股的巅峰,金域医学更是在上市前一年遭遇众多机构突击入股,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相比之下,艾迪康的上市之路要更加波折。原本憧憬IPO的林氏兄弟,在2017年受到重挫。因发展理念不合,当时艾迪康的部分核心骨干纷纷出走,其中就包括另立门户的郭尧,艾迪康也几陷崩盘。2018年,林氏兄弟不得不出售公司,并退出管理层。凯雷资本一跃成为新的控股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