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供应链环节向东南亚溢出,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网络规模变得更大了。与此同时,整个东亚供应链网络的生产效率和弹性也越强。”施展说。
04
中越PK
一边是老牌的“中国制造”,另一边是崛起的“新秀”,中越“世界工厂”之争如何看?
目前看,越南仍很难撼动和取代中国“世界制造大厂”的地位。
“越南的经济规模太小。如果把越南全国的GDP总量放在中国城市GDP的排行中,只能排在第八,介于苏州和成都之间。苏州能够替代整个中国吗?”施展直言,想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越南就必须得有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拥有独立的重化工业。
他强调,后发国家要想建设自己的重化工业,纯靠市场过程是没有机会的,必须靠国家不惜代价地投入大量资本、花大力气去扶持。东亚的韩国、日本、中国等都是以这种方式把重化工业发展起来的。但越南很难用这种方式来扶持重化工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分析指出,由于一国出口中往往包含了来自其他国家的中间品和服务,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硬实力最好的指标之一是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在这个指标上,目前越南和中国在制造业体量方面的差距很大。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占世界的28.55%,而越南占世界的0.34%,相当于中国的1.17%。
比较两国的制造业也需要考虑到越南的发展潜力。
唐遥指出,我们可以把制造业水平处于第一梯队的韩国作为参照对象,韩国的人均制造业产值约是中国的2.8倍、越南的17倍,人口约为越南的一半,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3%。假设越南的人均制造业产值达到韩国的水平,那么其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会达到6%左右。基于这个极端假设的计算,越南也很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05
迎接挑战
正如专家分析所言,越南很难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但一些挑战显然也已摆在中国面前。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受到挑战。越南劳动力成本低、自贸伙伴多,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会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除了上述突出优势之外,白明还认为,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中央集权制的体制也让越南更容易集中力量克服一些经济发展困难。此外,从外部环境看,美国主导的“产业链去中国化”战略也为越南制造提供诸多发展机遇。
针对制造业向越南转移的问题,白明强调,要谨防“惧怕论”和“轻视论”两个倾向:不能因为越南制造的发展而产生过度的担忧,也不能因两国差距大而轻易产生“轻视”的看法。
“一方面,越南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生产效率也低,且越南城市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边际发展成本高,很容易就会遇到发展瓶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在美国的‘产业链去中国化’下,越南虽然产业链不够齐全,但自贸伙伴多,在市场准入上,越南进入欧美市场也更加便利,和其他自贸伙伴联合,这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其产业链的短板。”白明说。
唐遥则指出,尽管越南很难取代中国,但长期来看,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必然存在动态的竞争关系,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提高制造业的质量,使人均产值接近第一梯队国家的水平。
对此,唐遥提出具体的建议:
——在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生态成本持续攀升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通过深化经济改革、推进包括低碳转型在内的新基建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来系统性地降低制造业成本,增强创新动力;
——中国需持续扩大开放,进一步消除市场准入的隐性障碍;
——推动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通过市场化配置土地、资金、人力、数据和知识产权要素来降低制造业成本,发挥消费大市场的“吸铁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