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对当时的山东人诸葛亮来说,没去过成都,却敢力捧成都,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成都吹”了。
1940年代,江苏人朱自清在一篇题为《成都诗》的散文中,开头一句就是“据说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看来,成都被称为“第四城”早已有之。
2014年,北京人赵雷创作了后来火爆朋友圈的《成都》,言其是送给成都的情歌。
能够让各色大佬甘做“路人粉”,成都当然是有资本的。
在《成都:一个省养一座城,“吸血”长大的超级城市?》一文中,我就分析了成都的土地、人口、资本、科技优势,指出成都在经济、高教资源、基础设施上一枝独秀。
以2017年的GDP数据计算,成都占到四川的近37.6%,也就是说,其他20个兄弟加起来,也只是成都的1.6倍。
成都经济体量与同省兄弟城市对比
如果说,经济强是成都成为网红的里子,那么,标签多则是面子。
很少有城市像成都这样,拥有熊猫、川菜、火锅、茶馆、麻将、美女这么多标签。
酷暑炎热,成都人水中打麻将
这些标签,特色鲜明又很接地气,成为外界了解成都的主要途径,也是城市营销的最佳承载体。
成都,想不火都难。
“网红”为成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早已深入人心,成都锲而不舍宣传的“第四城”概念,甚至影响了美国时代周刊。
2007年2月19日,时代周刊在《Welcome to China's China》一文中这样描述成都——作为中国第四大城市,它正以极高的速度追赶世界最富裕的城市。2010年,《福布斯》杂志刊登文章称成都是“未来10年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
《福布斯》城市研究:成都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
成都的城市营销,不仅提高了知名度,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投资,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竞争已经上升为品牌的竞争,乃至营销的竞争。随着其他城市营销意识的觉醒,城市“网红”大战愈演愈烈。
特别是隔壁重庆的走红,给成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城市形象短视频播放量Top30城市,重庆高居榜首,成都仅列第三
然而,通过排行榜自我营销,并不可取。排行榜没有统一的评比标准,极易引发争议,很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千城千面,城市营销应根植于城市自身的禀赋与气质,不应该以“压人一头”的方式刷存在感。
历经二千年,城名未变、城址未改,“天府之国”成都应有“继续红下去”的自信与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