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新独董大有来头:她曾是改革开放以来从香港聘请的第一个副部级干部
刘姝威在《与神话较量的人》那期节目里留下过一段话:我的导师对我说过,不要少年老成,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论点,只要是你能自圆其说的话,只要你认为自己很严谨推论出来的话,你就可以说。
如今回顾这段往事不难发现,20年前的那场「监管风暴」固然离不开最高层的支持,但同时也汇聚了来自新闻界、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合力,那场「风暴」在当时才能展现如此威力。
胡舒立与刘姝威同享「中国最危险的女人」之名,与史美伦也有私交。史美伦数次接受过胡舒立的专访,即便是她离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之后。胡舒立自立门户创办《财新》后,史美伦常年是财新峰会的座上宾。
史美伦还以个人名义在北大财经新闻研究中心设立了「史美伦奖学金」。该中心成立于2002年,胡舒立正是创办人之一。在一次采访中,史美伦特别提到新闻媒体对资本市场监管的加持作用。「财经新闻从业人员通过舆论监督,在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往媒体对一些上市公司作假的揭露,不仅使得上市公司重视了自我约束,而且使得有关部门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
后来,史美伦还担任了北大燕京学堂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2017年,她应邀在北大举办过一场主题为「A Global Citizen in the 21st Century」(21世纪的世界公民)讲座。
无确凿报道说明史美伦和胡舒立于何时、因何事结识,但应该早于史美伦来内地就职。根据二人以往时间线的交汇,大概可以做出一个猜测。这又是一段更早年的激荡往事了。
03
赴港上市盛宴
1998年,胡舒立发表过一篇《中国电信(香港)上市始末》的文章,当时胡舒立还在《中国工商时报》任首席记者,不久之后就创办了《财经》杂志。
中国电信上市于1997年,被寄予借赴港上市之机推动国企改革的重任,此时又值香港回归,对外更被视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电信市场开放的标志。中国电信赴港上市万众瞩目,算得上真正的「盛宴」。
此时的史美伦已经就职于香港证监会。在90年代,史美伦有两大成绩:第一,铁腕整治香港资本市场,港媒把她的名字「查史美伦」(从夫姓)戏称为「查死你们」;第二件与内地关系重大,她参与了90年代内地公司赴港上市的筹备工作。
1993年7月,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赴港上市的内地公司。两地的磋商在此之前就开始了。史美伦作为彼时香港证监会中仅有的两名中国高管之一,担负起向外籍同事「安利」内地公司的任务。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史美伦回忆,当年香港证监会的外籍高管普遍把中资企业、国企视为异类——内地的《公司法》直到1993年底才出台,更不要说《证券法》,连证监会都刚成立于1992年。
史美伦拿来说服外籍高管的理由是:如果缺少内地企业,香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那些大的外资投行一直看不起香港,因为市场太小了。
这也是至今史美伦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的一点:如果没有H股,没有国企来香港上市,香港不会是国际金融中心。
但史美伦也坚持一个原则:内地公司与其他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没有例外。经过与内地官员的反复磋商,这一原则最终得到贯彻。
为筹备赴港上市,香港证监会为内地公司董事会开设了专门的培训课程,甚至把ICAC(香港廉政公署)也找来讲课,讲反贪条例,讲必须杜绝内幕交易。
香港证监会不只有内忧,还有外患——港交所还要跟实力更雄厚的纽交所「抢客户」。原本锁定的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是中石化上海公司,谁知美林证券半路杀出来,说服上石化到纽约挂牌,青岛啤酒这才捡了个漏,成为「H股第一家」。
但直到1997年的中国电信,才真正拉开大型国企重组改革、赴海外市场上市的序幕。胡舒立作为当时的前线报道记者,或许是在这一阶段与史美伦结识的。
中国第一代投资银行家方风雷是当时上市的操盘手之一,他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国移动上市那些事儿》(中国电信后更名为中国移动)中提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