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为什么现在才想起来对普京、拉夫罗夫实施制裁?
6月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宣布对包括俄总统普京在内的俄35名高官实施制裁。
乌克兰这份对俄制裁名单,由乌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拟定,泽连斯基签字确认。制裁对象共分四大块,一是克宫核心成员,包括总统普京、总统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等;二是内阁全部成员,包括俄总理米舒斯京等;三是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全部成员,包括安全委员会秘书帕特鲁舍夫等。上述三大块人员名单,有不少是重合的。比如说,普京兼任俄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俄防长绍伊古、俄外长拉夫罗夫既是内阁成员,同时也是安委会成员。
第四块是俄高校及校领导。乌总统令宣布对俄罗斯261所大学校长实施制裁,并暂停与俄罗斯236所大学在科学合作、文化、教育和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活动。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等俄境内知名高校,均在被制裁之列。
针对上述被制裁者的制裁措施,都是些通行的“规定动作”,包括禁止入境、取消签证、禁止其飞机经过乌克兰领空、取缔其此前获颁的乌克兰国家奖章、冻结其在乌境内的金融资产,禁止其从事对乌贸易等。
对于泽连斯基的对俄制裁令,国内网友们多是持嘲讽态度,有人说泽连斯基是蚂蚁撼大树,不自量力,有人说演员总统这次演过头了,不怕彻底激怒普京,招致灭顶之灾吗?
其实,外交制裁表达的是一国对另一国的态度立场,是不友好国家、尤其是敌对国家之间的惯用“互啄”方式,无可厚非。俄乌之间仗都打了100多天,乌克兰五分之一的领土被俄罗斯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签令对俄高官实施制裁,当然在情理之中。
其实,我们更需要追问的是,为何泽连斯基当局现在才想起来要对普京和拉夫罗夫等人实施制裁?
要知道,在2月24日普京宣布对乌实施“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二天,也即2月25日,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就迫不及待地相继宣布制裁普京和拉夫罗夫。现在,美欧对俄制裁已经进行了数轮,而且对象扩大到了普京及普京执政团队核心成员的家人。
当然,乌克兰近年来也多次针对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问题对俄实施过制裁。但是2月下旬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作为冲突的当事方,乌克兰的对俄制裁力度和频度却明显落后于美英欧盟这些“局外人”。
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很反常?
俄语君认为,泽连斯基当局此前迟迟未对普京及其核心幕僚实施制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害怕俄方的对等反制措施。依照俄罗斯的禀性,如果乌方制裁普京,俄方也一定会对泽连斯基及其执政团队成员实施制裁,而且力度只会更重不会更轻。而乌方此前对俄方的依存度很高,乌方一些高官在俄境内拥有不少资产。比如泽连斯基夫妇就在克里米亚拥有房产。
二是希望保留高层对话窗口。泽连斯基在国际场合表现得很强硬,摆出了不惜与俄死战的姿态,但内心还是希望与俄取得妥协,以和谈方式结束战争。冲突爆发以来,他一直隔空喊话,希望与普京举行面对面会晤,会晤地点可以选择在乌克兰,也可以选择在第三国。但是俄方的立场是,只有在俄乌谈判代表团拟定好和约文本之后,普京才会亮相签字仪式,顺带与泽连斯基举行一下双边会晤。
或许,正因为泽连斯基一直怀揣着与普京直接和谈的梦想,所以他迟迟没有签署制裁普京的命令。而这次下定决心签署,是因为他对近期与普京直接会见已经感到彻底无望。
泽连斯基的制裁令,彻底关闭了俄乌之间高层对话的小窗。而在外交制裁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双方之间的停火谈判近期能够顺利重启吗?值得怀疑。
乌克兰对普京制裁令的出台,比美欧晚了100多天,这看起来很荒诞很反常,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这场俄乌冲突,美欧才是真正的“操盘手”,才是真正的“拱火者”,而泽连斯基当局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已经是越陷越深。(刘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