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京上海,哪里的工资水平更高?
逃离北上广深去二三线城市,还是挤破脑袋留在一线城市,是不少打工人纠结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到不同地域的工资水平。
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公布了全国各地区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我们进行了计算排名。
可以看到,非私营单位中,工资位列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西藏,浙江、广东和江苏分列第5至7位。而在私营单位中,北京工资依旧牢占榜首,紧随其后的高薪地区被长三角和珠三角包揽——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这些地区的机会与活力。
同样地,我们也计算比较了各地区的工资成长性(2016-2020年均复合增长率)。
非私营单位中,除了高工资、高成长的北京和上海,以及高工资、成长性一般的天津和西藏,其他地区的表现较为集中。
不过,各地区相互比照,也有一些差别,比如说,浙江、广东、江苏,青海、宁夏、重庆、云南和福建,你不一定能找到比肩北京、上海的高薪工作,但它们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涨幅,到手的工资会一年比一年多,相对来说是北京和上海就业机会的“平替”。
而与天津和西藏类似的地区还有贵州、四川和山东,你或许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一份工资还不错的工作,但成长性可能不大,比较稳定。
如果你选择进入私营单位,那么地区的选择与非私营单位有所不同。
除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5个地区外,安徽、湖南、四川、新疆也进入了第一象限,工资的绝对值和成长性都高于全国中位数。
位于第二象限的天津、重庆等地区,虽然工资高,但增速慢。天津私营单位的工资年均增长只有1.14%,远低于全国中位数。
位于第四象限的湖北、山西等地区的私营单位,虽然年均工资可能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
写在最后
收入焦虑如今更加普遍了。从刚毕业到社会中坚,对于工作的最大焦虑都在于收入;收入几千时觉得抬头遍地月入过万,自己不行;年入三十万,看着同辈佼佼者百万年薪,自己还是不行……
我们希望从各个角度来厘清一个相对更加贴近真实全景的收入世界:月入过万不那么容易,大多数人都拿着普通的工资,过着普通的生活。
我们也理解,这种收入焦虑很多时候来自于比较和观照。
英国经济心理学家克里斯 博伊斯等学者提出了“收入等级”的概念:大多数人判断自己薪资水平时,不会考虑薪资本身价值,更多受到这个薪资的“收入等级”所影响。而所谓“收入等级”是一个非常具象、微观的概念:它指代每个人心中,自己的收入在个人社交圈中排在什么位置——但没有人会把宏观的社会参照值(譬如“99%的中国人月收入低于1万”)作为比较对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更在意“比上”:与收入高于自己的人群的比较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比下”所带来的心理安慰在“比上”所产生的焦虑感面前,往往不值一提。
一个事实是,行业和地区间的工资差距确实大,但高薪行业的周围比较效应更严重,压力与支出对应提升;高薪地区也会存在高物价、高房价的现象。因此,薪资的多少、涨幅的快慢,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 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就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即收入与幸福感不成正比的现象。
对于个人而言,工作有很多未知和可能性,生活也是。
收入当然重要,但幸福的生活,并不来源于收入。
(题图来源:《没有工作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