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很纠结,因为到成都读书要交一笔5000块钱的择校费,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再加上成都的生活成本肯定也会很高;反过来,如果在县里读书,我的成绩比较好,可能还会有补助,我就在犹豫。
后来跟一位老师促膝长谈了很久,他写了“海纳百川”四个字送给我,老师是希望我的胸怀更宽广一些,能容纳的事情更多一些。
我最终选择去成都市石室中学读书,这个选择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记得在去成都的路上,看着眼前的山,我就想起毛主席的那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我当时抱着一种想法,离开了家乡,去一个很广阔的地方,大有可为。
高中时的陈时鑫。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到成都以后的读书生活是怎样的?
陈时鑫:读高中就在学校寄宿,一年只回家两趟,平时周末我就在图书馆度过。刚入学时,我也有一些心理落差。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之前,已经补习过很多次了,甚至老师也会默认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础。
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成都市和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肯定是有差距的。我听不懂老师的口语,就打着手电筒,蒙在被子里面背单词,早晨则借着路灯背单词。后来我的成绩就比较稳定了。
新京报:你考上了南京大学,一直没有放松学习。
陈时鑫:刚刚入学的时候只是延续了高三的状态,努力的习惯吧。发现不是上了大学就可以了,人生还有无数个坎等着我,比如绩点,我必须要一直保持学习的习惯。
我的一个大学老师和我们讲,你们考上南京大学,可能都曾是某某中学数一数二的存在,但是你们不要把南京大学当作你们一生中最高的顶点。
2021年12月,陈时鑫获得南京大学栋梁特等奖学金。受访者供图
和“自卑”和解
新京报:过往的经历在你的身上留下了一些烙印。
陈时鑫:肯定会有的。比如,我在高中阶段,一直到大一、大二都会详细计算我今天花了多少钱,然后尽可能把每顿饭钱压到最低,去吃最便宜的食堂窗口。
坦白来讲,高中时我的心理落差是最大的,我当时看到城市同学的QQ空间,他们发周末去看最新的电影,或者说父母带他们去吃一顿火锅,他们吃一顿火锅就会花一两百块钱,那个时候我每顿饭可能只花8块钱、10块钱。我意识到了这种差距的存在,而且非常大。高一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我也会一个人在床上哭,默默地流下泪。
新京报:你在致谢中提到“巨大的城乡差距让我变得自卑”,你现在和“自卑”和解了吗?
陈时鑫:后来心态慢慢转变,在高中时和城市同学成为朋友,我发现大家都是很好的人,他们教给我很多东西,约我去他们家里做客,请我去看电影、吃火锅等等;反过来我成绩比较好,老师让我在家长会上分享我的经验,同学们也很理解我。
对于过往的经历,有些人会说这是一种痕迹,摆脱不了的。我自己的想法是不要害怕跟别人谈起这些,当我可以很自然的说出这一切的时候,我就真正跨过去了。这种烙印既是财富也是缺憾,正是因为有这种自卑,我才会努力去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陈时鑫经历了高中的心理落差,大一变得更加自信,担任学生干部。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这一路走来有听到什么不好的声音吗?
陈时鑫:会有一些,比如有人会觉得,你这么努力也很难在大城市立足,你的父母帮不了你之类的。我觉得,这些声音不必理会,你只能依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剩下的交给时间。
新京报:看你现在的照片,非常阳光自信。你除了成绩优异以外,还有很多兴趣爱好?
陈时鑫:对,我从初中开始学习书法。当时我用捉泥鳅,采蘑菇挣的钱去学书法,老师知道后就没收我的学费。
后来学弹吉他,有网友看到我弹吉他的视频,会说我花钱学习特长。其实不是的,县文化馆里面有免费教授吉他课,吉他也是买的二手,现在还一直带在身边。大三,我的成绩比较稳定之后,加入了学校的吉他社,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愿意帮我伴奏,帮我打鼓,我们之间就像一个小乐队,一起玩音乐,我很喜欢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