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国先跑了数年的美国,陆基中段反导搞得怎么样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的发展历程
1993年提出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取代了此前里根政府时期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其定位于陆基中段拦截,当时主要针对已经飞出大气层外目标速度约7公里/秒的洲际导弹。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谋求建立一体化的导弹防御系统,将克林顿时期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合二为一,统称导弹防御系统。2002年,小布什政府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改名为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MD),以分辨它和其他导弹防御计划的不同处。
根据当时小布什政府公布的计划,波音公司主要为总的承包商,并负责监督和整合其他分包商。其中洛马公司负责研发陆基拦截器(GBI),雷神公司负责研发外大气层动能杀伤拦截器(EKV),诺斯洛普 格鲁曼公司负责研发战场管理指挥管制通讯系统(BMC3),剩余的关键系统还包括陆基雷达、改良式早期预警雷达(UEWR)或铺路爪长程预警雷达(PAVEPAWS)以及前沿配置X波段雷达。
2004年7月22日,第一套陆基拦截系统部署于美国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很明显,当时部署这套陆基中段反导系统的对象就是俄罗斯。
2004年12月15日,马绍尔群岛举行的拦截测试失败,因为阿拉斯加科迪亚克岛的拦截器发射后16分钟出现异常运动。
2005年1月18日,美国战略司令部指挥官督导设立“整体导弹防御联合机制指挥部”,一旦该机构启动,将推动发展科技和能力进行全球导弹防卫和支援。
2005年2月24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处测试了神盾系统海基拦截效能,成功拦截靶弹。在2005年11月10日“伊利湖号”号导弹巡洋舰舰侦测追踪并拦截到一枚两节式靶弹,当时这枚弹靶弹才刚刚发射两分钟。
2020年11月17日,美国导弹防御局(MDA)和装备有“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的美军驱逐舰约翰·芬恩号在夏威夷附近地区的FTM-44反导测试中发射的标准—3拦截导弹,首次成功拦截了一枚靶标洲际弹道导弹(ICBM),导弹被拦截导弹的动能弹头直接击中,并被摧毁。该试验证明标准—3导弹具有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目标的能力。
如果仔细观察美国在防空反导系统领域的发展历程的话,会发现它属于分段式拦截。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美国的反导系统更像是高速公路交警各管一段,在弹道导弹飞行轨迹的三个阶段,助推段拦截任务需要由美空基拦截系统负责(比如使用F-35的空基导弹或激光武器,目前技术尚不成熟)、平飞阶段拦截任务由地基拦截弹GBI和大型战舰组成的海基拦截系统负责、下降阶段拦截任务由萨德系统和爱国者导弹系统负责。而俄罗斯的防空反导则与此不同,俄罗斯的S-300、S-400、S-500等反导系统总是尽可能使自己的探测与打击距离更远,拦截高度更高,拦截目标的种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