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岛、力帆、当代先后入主几乎没有盈利,谁玩没了重庆足球这门生意
2003赛季,重庆力帆降入甲B,集团创始人尹明善迅速出手,斥资3800万元收购了当时获得中超联赛资格的云南红塔,借云南红塔之壳让重庆队顺利获得中超资格。场外的力帆集团也同样顺利,同年,尹明善当选为政协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进入省级政协领导班子的民营企业家。
同年,在退出重庆客车总厂后,力帆集团顺利收购了北泉牌汽车的生产企业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80%的股份,后增持至95%,并由此获得了商用车生产资质。直至两年后的2005年12月,力帆又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轿车的“准生证”。
之后靠着足球的名气,力帆集团在出口方面获得了成功。除了在东南亚顺利建厂外,甚至曾在中东国家风靡一时,更是打入了足球文化丰富的南美地区。彼时力帆集团相关人员曾对记者笑称:“力帆有三宝,出口、创新、信誉好。”
但好景不长,力帆转型汽车制造本身根基不牢,一直被诟病“抄袭”的问题也致使其新车型难产,老车型销量断崖式下滑。由于力帆在重庆的地位,其逐渐开始尝试房地产、金融等赛道,但均收效甚微。
中国足球也在恒大崛起后,进入“金元”时代,本身就是赔本赚吆喝的足球,逐渐成为力帆的一个负担,也最终使重庆足球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武汉企业手中。
力帆掌舵球队的17年时间里,据媒体公开报道过的开支,包括力帆5580万买下前卫寰岛、8000万买下洋河体育场地块、3800万合并云南红塔加上每年运营俱乐部的投入费用等,粗略计算,尹明善投入球队总金额超8亿元。
后来,不堪重负的力帆在拿到当代集团5.4亿款项后,俱乐部被当代集团顺利接手。
当代时代
2017年1月5日,武汉当代集团决定接手重庆力帆。力帆留下了洋河足球场占新俱乐部10%股份,球队名称也变更为重庆当代力帆(后更名为“重庆当代”)。
从力帆手中接过球队时的运营方为当代集团旗下子公司当代明诚,当代明诚原名“武汉道博股份”,其原有主营业务为螺旋藻与羊绒、IT业、磷矿石贸易、房地产项目服务和高校后勤服务。在2015年以8.2亿元收购双刃剑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后,当代明诚开始正式杀入中国本土体育领域。
然而,在当代集团从力帆手中接棒后的两年,即2019年开始,重庆当代便出现了在足球方面投入骤然减少的趋势。
当代明诚曾靠着收购长期运营英超版权的新英体育而营业收入翻倍上涨,但新英体育手中的英超版权只签到2018—2019赛季,所以2019年,成为当代明诚转折的一年。
2019年6月,当代明诚与Fortis Sports合资成立的登峰体育宣布,启动2021—2024年亚足联赛事的赞助销售工作——其范围包括2023年中国亚洲杯、2022年世界杯亚洲区域预选赛和亚冠在内的1000余场赛事。同时,当代明诚还宣布2019—2020赛季到2024—2025赛季总计6个赛季的西甲版权,将由其子公司新英全权掌握。
也是因为如此巨大的投入,让当代明诚陷入了巨大的现金压力。据业内人士回忆,2019年冬训开始,重庆足球队的钱就没准时发过,更有赢球奖金发不出来的情况,也是那时,出现了第一次罢训。
2020年,当代明诚的亏损额飙升至19.26亿元,公司简称已经变为“ST明诚”。由于对足球队的投入并没有带来什么收益,加上当代集团在重庆的布局也没有实质性进展,原双刃剑体育总裁蒋立章离开了重庆当代,武汉当代集团则跳过原蒋立章团队,直接插手了重庆足球俱乐部。
2021年,当代集团主营产业中的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等受到市场影响陷入债务危机。其三季报显示,2021年三季末,当代集团有息负债规模超过380亿元。当代集团在足球上的投入逐渐力不从心,开始寻求重庆相关政府部门帮助。
两江集团相关工作人员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两江集团旗下两江置业曾以冠名费用的形式,给当代集团支付过一定金额的费用,但具体数额并不清楚。上述业内人士也确认了这个说法,两江集团支付过大概5000万元的冠名费用,有说法是希望专款专用来支付球员欠薪,但最终钱的去处并未有明确公示。也因此,原重庆当代正式更名重庆两江竞技。
此后,有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重庆两江竞技再次因欠薪出现问题,已经开始罢训。记者当即联系到重庆两江竞技,其相关发言人表示,球队已经恢复训练,重庆队能保证参加2021赛季中超第二阶段的比赛。2021年12月12日晚上,重庆队如约出现在苏州体育中心,第二阶段首战一比一战平天津津门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