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数字藏品:15元成本卖15000元,姚明、周杰伦“入坑”
数字藏品火了。2021年初,数字艺术家Beeple将自己之前创作的数千幅画作组成了一幅数字艺术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最终该作品以6934万美元的价格拍出,这是拍卖机构佳士得首件以NFT形式拍卖的艺术品。随后,村上隆、姚明、周杰伦等各界名流入局,NFT迎来爆发式增长。
数字藏品通常以NFT作为权利凭证。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NFT指非同质化通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产生的不可分割、不可篡改、可交易的唯一序列号。
今年以来,数字藏品热度持续攀升,互联网巨头、文化机构以及各路资本纷纷入局。根据公开报告,截至2022年6月中旬,国内数字藏品平台已超过500家,5月一周工作日平均藏品发行量超过10万件。预计2026年中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或将超300亿人民币。
在数字藏品走红后,投机者亦跑步入场,与此前炒鞋、炒币的逻辑类似,很多人期待在自己身上出现暴富神话,几近疯狂。业内人士指出,数字藏品发展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规律,投资价值周期还未出现,投资需谨慎。未来,数字藏品的发展还是要回归技术和内容。
用户总量300万,数字藏品“假内卷”
今年618,电商平台将战火首次引向元宇宙。数字藏品成为特殊应用,除了为品牌营销,增加曝光度之外,还成为最新的“引流”手段。
围绕着数字藏品,天猫、京东均设立了专有入口,多款数字藏品与相关店铺相关联,以“实体产品+限量赠送”的形式给到消费者。此外,Burberry、Max Mara、Coach、Versace等奢侈品品牌均发行了数字藏品,发行量超2000个,绑定618主推商品近400件。
天猫数字藏品相关负责人透露,自去年11月起,合作超过100个品牌,发现超25万枚藏品,有品牌通过数字藏品销量翻倍。
数字藏品在国内“忽如一夜春风来”。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2月国内数字藏品平台不过100多家,如今,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500家,几乎每天都有10多家新平台出现。
杨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数字藏品是一类文化现象,背后有大量的艺术、美学和文化创意体现,是一种基于新技术的文创产品。某种程度上和传统的集邮类似,同样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和真实性”。
在国内,数字藏品与海外NFT在本质上有差异。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冰墩墩迅速出圈,成为国民IP。在线下门店一墩难求的情况下,由官方授权在nWayPlay发行的线上冰墩墩NFT盲盒一经推出销售秒空,售价99美元的盲盒,二手交易价格暴涨近千倍,达到数万美元。该平台需要以美元结算。
早在2021年6月,阿里与敦煌美术研究所合作发布的敦煌飞天与九色鹿两款NFT皮肤上市后就被秒空,在二手平台上被炒至天价。此外,支付宝推出的亚运会数字火炬,被炒到数千元。随后,二手平台开始处理这类NFT,发行方开始改名为“数字藏品”。一位数字藏品从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国内正规数字藏品平台上,一般都会有建议售卖价格,价差不会过大,也不会支持二级交易。
冠勇科技董事长兼CEO吴冠勇指出,国内数字交易平台在合规方面趋向于进一步削弱海外NFT自带的“虚拟货币”属性,弱化投资交易属性,将其性质从数字代币向数字商品方向塑造,即为“数字藏品”。
互联网资深观察人士张书乐表示,在国内,数字藏品大多是以一种营销的伴生品出现,甚至是一种“礼品”进行赠送,在生态方面,更偏向于文化创意产业,多出现于营销层面的艺术创造领域。互联网公司、文创机构及各个企业如果不跟进,似乎意味着营销方面的不足。
目前国内数字藏品的发行量与国内相对单薄的用户数量会形成一个对比。根据东吴证券分析,国内现有数字藏品交易用户总量约300万人。行业规模扩大后,多个头部平台的藏品价格持续阴跌,甚至出现滞销情况。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于佳宁表示,数字藏品市场目前处于“假内卷”,可理解为“假性存量竞争”,背后原因是部分企业急于在市场发展早期通过挤压式的无序竞争抢夺市场份额,出现投机炒作、滥用技术、盗用版权、虚构价值、交易不规范等系列问题。这可能会严重制约数字藏品下一阶段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