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执政党的文章、批判、论述、图文已满坑满谷,为何总让人感觉效果有限?即使执政党民调有所下降,那为何在野党未有提升?
台湾网络媒体工作者汪葛雷今天在《中国时报》撰文指出,回想许多民进党在野时期一套,执政时期一套的政策,如美猪、核食,或其他民进党过往对其他政党的批判,例如带职参选等,民进党都勇敢干下去。在野党总拿民进党当年的批判出来酸,但为何似乎执政党都只是有所被消耗,满意度下降,但与前两任领导人任满6年之际相比,民调还是偏高?这是所有想要执政的在野党,包含国民党与民众党要深思的问题。
背后可能的原因,许多人会用卖“芒果干”(“亡国感”)、执政党胁迫利诱控制媒体、言论独裁、大外宣,或者防疫红利来解释,笔者也认同这些都是民进党长年居于优势的原因。但如果真要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去思索,为何民进党敢使这些招?为何这些招用了无反效果(至少有限,不至于让民进党民意崩盘)?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挖出深层原因的,窃以笔者浅见,民进党之所以能如此嚣张,关键点有以下两个:
1.中间选民感知到的日常生活“还行”,并不觉得“很糟”、“难以忍受”。众所皆知,绿营选民一向较蓝营选民死忠,从2008年谢长廷仍能有500多万票就可看出。即便经历了2016至2018年绿营选民因失望而凝聚力消散,在2019年后也凝聚了回来,之后防疫锁岛更让绿营民众持续宛若选举期间的凝聚力。
反之,死忠蓝营选民数量较为有限,且其中有一部分最在意的是认同路线,精力花了一半在斗争不够统的蓝营政治人物上面。对蓝营政治人物的期望值也很高,总认为民进党在野时随随便便就能占领“立法院”,国民党却不行,无视民进党当时有王金平护航的事实。这一切加总,反映在舆论环境上,就使“挺政府”舆论至少能与“反政府”舆论打平。在执政党有行政优势下,打平等于是执政党占优势。
而关于中间选民的部分,近年来,民进党当局虽然在电力、防疫等议题上频频出包,两岸关系也持续紧张,但电毕竟不是每天停,染疫的人大部分也都康复了,疫苗也都有打到了,而两岸毕竟也没有发生战争,两岸经贸的受阻,也因许多民众的收入与两岸经贸连动性低,受影响幅度有限。
这种状况下,很容易把单一议题提炼出来,使中间选民虽对民进党有不满意,但也无太大动力去“反政府”的状况,这种状况反映在去年底的四项“公投”,就是中北部反民进党的优势,被民进党南部的强大动员力抵销光,最后四项“公投”皆没的遗憾结果。
无论你我喜欢不喜欢,都必须承认现状:“中间选民即便不满意民进党,许多人的不满意度也没有强到愿意出来投票。”
2.在野党不被视为“未来会更好”的替代选项。这是另一个较少人提到的因素。先假定中间选民真的不满意民进党,在绿营铁粉多,舆论又受到引导的局势下,“反政府”的情绪难以强到“谁上都好,反正民进党先给我下台!”的程度。
这种状况下,在野党就需要给人精明干练,且政策路线不同、跟着在野党走“明天会更好”的期待,否则大家何必花时间骂执政党?反正在野党也没比较好啊!
过去的马英九执政8年,确实在两岸、能源等议题上,与现在的民进党有巨大不同,但现在的台面上在野党大咖,不论是民众党籍还是国民党籍,对这些路线都未必有继承的兴趣。然而,他们似乎也无法找到别的议题,去支撑出一个民进党办不到的愿景、找到属于自己政党的独特定位。
这种没有大战略的在野党,很容易成为“工具人”。民进党没买疫苗时出来骂,人民赞同你骂,但等民进党疫苗买足后,大家又放过了民进党,也不感念在野党的监督。
处理以上两大问题并不容易,也不是一篇文章就能探讨出答案的。但整体来说,在野党应致力于提高监督民进党的质与量,并发展自己政党有别于民进党的独特价值定位,说服民众“我上台会不一样”、“我上台台湾会更好”、“我上台能解决民进党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此才可能在2年后或6年后政党轮替。(薛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