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2000火箭炮在2012年开始服役,比原计划晚了近10年时间,推迟的主要原因是底盘问题,最先选择的美制M977式重型高机动战术卡车因价格问题未能谈拢,最终选择了韩国广林公司提供的HX81式8×4载重卡车。平心而论,如果该炮在2002年服役,其总体性能还是可圈可点的,模块化设计也是赶上了潮流,当时PHL-03式火箭炮也还没服役,但是到了2012年,“雷霆”-2000火箭炮就已经是明日黄花了。而且,服役后该炮没有像其他同级别火炮一样进行持续改进,研制更远射程的火箭弹以及增加制导火箭弹,射程和精度逐步落后于后期出现的先进的大口径火箭炮。比如美军M270使用M30型火箭弹,射程提高至70千米,精度在5米之内(CEP),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大幅提升。
装载了MK-45火箭弹的“雷霆”-2000火箭炮。
以后主要靠“海马斯”?
此次“雷霆”-2000火箭炮“自爆”后,台军称将展开调查,由于在发射时爆炸,很有可能是火箭发动机的问题。
之前台媒喜欢炒作“雷霆”-2000火箭炮靠前部署的事情,认为该炮若部署到福建沿海岛屿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炒作的部署地包括马祖列岛的南竿塘、东引、东宫等岛,后来台军没有进行这样的部署。
在反登陆作战上,按照台军的设想,该炮通过不同口径、射程衔接的火箭弹组合成三层反登陆火力体系,采用有预设阵地或无预设阵地两种作战模式,前方侦查平台发现登陆部队后,火箭炮机动到对方可能登陆的地区,使用射程最远的MK-45火箭弹对登陆部队泛水编波的水域进行覆盖射击,MK-30火箭弹用于打击正在抢滩登陆的登陆舰艇、冲锋舟、两栖作战车辆,射程最近的MK-15则用于打击滩头前后数千米的有生力量等目标。
“雷霆”-2000火箭炮发射MK-15火箭弹。
设想虽然看起来合理,但有点刻舟求剑,“雷霆”-2000火箭炮在研制之初的主要目的是打击采用平面登陆作战的部队,如今对手的两栖登陆作战思想和装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新型登陆舰艇的出现,尤其是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野牛”级大型两栖气垫登陆艇等装备的入列,解放军立体登陆能力大幅提升。加上解放军精确打击能力的提升,“雷霆”-2000将是打击反登陆防御体系时重点“照顾”目标之一,战时生存能力堪忧。
值得一提的是,台军将装备从美国引进的“海马斯”多火箭炮,以提升远程打击能力。
上个月,台防务部门证实,拜登上任后对台首项军售案——总价7.5亿美元“M109A6自行火炮军售”已经撤案,改为增购18套“‘海马斯’多管火箭炮”(HIMARS),加上先前购买的11套,合计将有29套,建构所谓的“远距、精准、快速与机动的地面防卫战力”。
“海马斯”火箭炮是M270履带式火箭炮的轮式发射版本,使用了M-1083系列战术车辆底盘,由于采用了轮式高机动底盘,加上减少发射管数量,发射车重量从M270的24吨减少到重约10吨,可由C-130等战术运输机运输到前线。在试验期间,空运“海马斯”火箭炮的运输机在泥土跑道着陆,并在15分钟内卸下火箭炮及配套装备,并完成战斗准备,快速反应能力大幅提升。
“海马斯”火箭炮。
“海马斯”火箭炮的弹药类型比较丰富,包括非制导火箭弹、制导火箭弹和“陆军战术导弹”等,非制导火箭弹主要是M26系列火箭弹,最大射程45千米。制导火箭弹包括M30和M31两款,采用GPS卫星制导火箭弹,前者是子母战斗部,后者配备了90千克高爆破片战斗部。在不使用火箭弹情况下,发射装置可发射“陆军战术导弹”(ATACMS),最大射程超过300千米,“陆军战术导弹”也配备多种战斗部,包括子母战斗部、高爆战斗部等。
与“雷霆”-2000火箭炮目的相同,台军引进“海马斯”也有用于反登陆作战的考虑,只是作战范围以往从滩头附近延伸至登陆部队集结地,因为该炮可发射射程300千米的弹道导弹。虽然“海马斯”火箭炮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台军的纸面实力,但几种武器却无法改变两岸军事实力对比的基本面,更无法阻挡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