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类存款吸引力普遍下降,加上理财净值化转型后随市场波动加大,还有更优的替代选项吗?记者了解到,不论是大行、股份行还是城商行,客户经理普遍加大了前期大力推销的“保本”银保产品的推荐力度。
记者对比多位客户经理推荐的保险产品发现,此类产品多为3年期/5年期年交型增额终身寿险/养老年金保险,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水平的收益率进行复利计息,可到期取出,也可选择存续随用随取或定额给付终身领取,期间始终“锁定”同一利率。此前“保本”利率最高可达到4.9%,随着利率下行,目前多数已降至3.5%。不过有保险从业人士提示,此类产品并非“万能”,仍然要根据个人需求综合选择。
息差压力下,银行多维度降负债成本
存款利率“倒挂”背后,银行息差压力不减。尤其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超预期下调15个基点,进一步挤压了银行息差空间,银行亟需改善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带来的压力。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主要监管指标,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7%,较2021年全年的2.08%下降0.11个百分点。
曾刚认为,当前银行主要面临三大压力,即净息差收窄、信用风险以及资本补充压力,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净息差压力,而存款作为被动负债,利率调整机制相对稳定,尤其中长期存款利率调整往往相对资产端滞后。
在此背景下,各银行已经行动起来,调结构、降利率是主要方向。以江阴银行为例,该行一季度存款付息率为2.12%,较2021年下降了12BP,存款增速也有所放缓。对此,江阴银行在近期一次机构调研中表示,该行今年主动加强了负债结构的管理,通过绩效考核引导分支机构逐步降低高付息成本存款的占比,进而促进存款付息率的降低。“一季度我行增量存款中,高付息存款占比显著下降,同时对结构性存款的规模也进行了限制。”江阴银行表示,该行正加大对企业的走访力度,紧抓企业结算类资金、货款回笼资金,进一步提升低成本对公存款的占比。
而随着监管引导和存款利率定价市场化机制的设立,银行控成本有了更多可能性。今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可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张家港行在机构调研时明确,今年以来为了降本增效,压降了大额存款、结构性存款规模,并调整了对部分存款产品的挂牌利率和考核机制,成效已经在逐步显现。
齐鲁银行也表示,近期监管部门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压降,该行于一季度下调了部分存款定价,并持续加大低成本存款营销和央行资金运用,引导负债结构优化,存款成本率有所下降。
此外,央行密集推出的再贷款工具也将为银行控制负债端成本提供便利。齐鲁银行表示,随着央行济南分行推出科创贷等再贷款支持政策,该行通过高效运用央行资金支持,在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该行负债端成本率。
“今年(净息差)尽管有下降压力,但是随着各银行在监管引导下作出一系列调整,预计下半年继续下行的压力会减弱,之后会慢慢好转。”曾刚认为,银行业净息差有望在今年年中见底,但仍然建议银行增加多元化的负债渠道,必要时可以适度增加主动负债。
信贷需求不足,资产荒何时缓解?
除了净息差压力,银行揽储“不积极”与疫情导致的宏观经济下行也有关。
从金融数据来看,虽然5月社融与信贷较4月明显改善,但需求主力仍以短期为主,企业和居民的中长期贷款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宽松货币背景下资金空转现象明显。而同期,居民储蓄意愿不减,2022年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04万亿元,同比多增4750亿元。前5个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元,同比增长50.6%,增加额也超过疫情首年(2020年前5个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6.15万亿元)。
“经济下行,国家鼓励消费和投资,存款利率肯定越来越低,银行现在不缺钱。”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流动性充足背景下,银行揽储动力减弱,而当前宏观环境也需要通过低利率促进消费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