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公务员进村卖房,这事不是传说。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广西玉林市有公务员表示今年以来主要工作是“卖房”,尽管没有佣金提成,但却与个人绩效挂钩。
据了解,“卖房”任务一方面是为了去库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口进城数量,“卖一套房可以换算成4个户口(进城)”。
虽说最终考核的未必是卖房本身,但卖房与“拉人进城”捆绑在一起,不无刺激楼市的考虑。
地方政府为卖房,为何这么拼?
01
公务员进村卖房,为房地产还是为城镇化?
今年初,广西玉林出台“十万大军进城”计划,上至每个区县,下到每个乡镇,都被分配了“拉人进城”的任务,以确保2025年市区新增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
为此,当地出台《关于加快人口进城若干政策措施》,祭出了财政补贴购房、买房送工作、享受同等医疗养老保险政策待遇等一系列待遇。
当然,无论是房地产去库存,还是人口进城,玉林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玉林是广西经济第4城,GDP仅次于南宁、柳州、桂林,但在全国排在100名之外,如何留住人同时刺激起房价,无疑是一道难题。
且不说人口进城,并不以是否买房为前提,而即使在当地买房的,也未必愿意就地落户。
原因在于,当人口大盘见顶、人口负增长成为常态,连各大省会都放开了零门槛落户,三四线的户籍门槛早已形同虚设,落户没有多大吸引力。
同样,买房卖房终究取决于市场供求与预期。
面对楼市高库存、人口流失,以及三四线房价趋于见顶的长远预期,买房不是靠送几个工作机会,或公务员集体进村卖房这种举措就能逆转的。
更核心的问题是,人口是否愿意进城、能否留住当地年轻人,更多取决于经济与产业,这也不是卖几套房子、给几万元优惠就能形成支撑的。
02
公务员进村卖房的出现,足以说明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的两个现实焦虑。
一个是土地财政焦虑,另一个是人口流失焦虑。
三四线城市的上一轮集体上涨,还要追溯到2017年前后的棚改货币化政策。当时,借助央行定向放水,三四线城市大拆大建大补贴,从而带动楼市逆转。
如今,棚改已经收官,货币化补贴早成了明日黄花,虽然郑州等地出台了新一轮“房票”政策,但失去了央行定向放水的支撑,解决不了钱从哪来的问题,效果终究有限。
未来,三四线楼市普遍面临基本面的困扰。
这里的基本面,一是经济,二是产业,三是人口,这些因素决定了三四线楼市的天花板。
数据显示,玉林商品房去化周期在2-3年之间。如果考虑到潜在供货,按照目前流速,去化周期可能在5-10年之间。
楼市高库存,会否引发连锁反应不得而知,但房子卖不动了,必然影响到财政收入。
玉林财政自给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长期且严重依赖转移支付及卖地收入。
数据显示,2021年玉林公共预算收入 79.62亿元,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375.76亿元,收入不到支出的1/4。
这其中200亿左右的缺口,一部分来自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一部分则要借助于卖地。
根据当地发布的预算报告,2021年玉林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100亿元,远超税收收入。
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卖房就不是新鲜事了。
03
人口流失之困,是更大的问题。
正如《未来10年,中国必然发生的8件大事》一文所论,出生率下滑叠加人口流失,中小城市普遍面临鹤岗化的困境。
玉林经济在广西并不弱,但置于华南地区则失去了存在感,加上毗邻广东,离广州的距离只有300多公里,因此人口外流更甚于一般地市。
七普数据显示,玉林市户籍外出人口达136万人,其中到市外省内12万人,省外124.3万人,平均每户就有0.8人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