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超130美元后国内油价暂不上调”意味着什么?
高油价当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的“天花板”限制迎来更为明确的政策“补丁”。财政部官网6月29日公布的《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国际油价触及调控上限后实施阶段性价格补贴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称,为保障成品油安全稳定供应,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减轻消费者负担,经国务院同意,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时,成品油价格阶段性不再上调,中央财政对炼油企业给予相应价格补贴。
《通知》明确,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调控上限(每桶130美元)时,对炼油企业实行阶段性价格补贴,政策持续时间暂按两个月掌握,后续如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高于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将提前明确相关调控政策。炼油企业指的是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汽、柴油的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包括“三桶油”旗下炼厂、民营炼厂等。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最新《通知》的出台,本质上是在高油价周期未雨绸缪,为国际油价一旦突破调控上限提供了阶段性操作细则。从内容来看,国际油价突破上限后国内油价不再上调,是为了减轻下游用户和消费者负担;对炼油企业给予阶段性补贴,是为了保护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保障成品油安全稳定供应。
高油价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如何调整?其实早有相关规定。我国石油外采比例超过70%,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成品油调价日前10个工作日的平均价格)变动,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这套联动机制带有俗称的“天花板”和“地板”价限制。国家发改委2016年1月发布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其中包括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在40美元-130美元之间运行时,按机制正常调整,该涨就涨,该降就降。
之所以要设置调控上下限,是由于我国既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油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油价过高,会加大用油行业和消费者负担,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油价过低,会导致国内原油产能萎缩,削弱我国石油自给能力,不利于保障能源安全。据澎湃新闻了解,在实际运行中,这套机制曾触及“地板价”,但迄今未触及过“天花板价”。在2016年的国际油价下跌中,国内成品油调价曾因“地板价”机制出现“六连停”,未作调整。2020年疫情冲垮全球成品油需求导致价格大跌后,也曾触及“地板价”。今年3月俄乌冲突爆发导致的国际油价飙涨中,布伦特原油期货最高曾接近140美元/桶,但由于只是短暂的盘中价格,整个调价周期并未突破130美元。
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政策有效减弱了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传递影响。据澎湃新闻测算,以某沿海一线城市为例,目前的92号汽油最高零售限价较今年初上涨了约27%,而国际油价在此期间上涨了48%。
有网友说,“2008年国际油价达到147美元/桶高点时,国内92号汽油每升6.3元;2022年6月国际油价120美元/桶,国内汽油已经升至每升9元”。问题到底出在哪?真的是“桶”贵了么?
类似的观点很吸引眼球,但实际上,两者没有直接可比性。除了油品升级外,两个时间节点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同,成品油消费税也经历了多轮上调。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创下每桶147美元历史最高点后,国内成品油价并没有随国际油价暴涨而水涨船高,很大程度上是炼油企业在“买单”。中石化官方微信公号曾披露,2008年油价出现倒挂,原油价格大于成品油价格。为了不把高油价传递到各个行业引起全国物价上涨,国家和“三桶油”补贴高油价1652亿元。本来要10几块的油卖6.3块,每升油补贴了车主4-5块。
由炼油企业“补贴”、消费者享受低油价一定是好事吗?也不是的。同样是2008年,由于炼油业务亏损,造成地方炼厂停工停产,国内一度出现“油荒”现象。
原油成本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国际油价上涨直接增加了炼油成本,令炼厂开工积极性持续受抑。一位资深成品油市场人士对澎湃新闻分析称,《通知》对炼油企业进行补贴,是兼顾生产者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