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方舱的人:就业遭歧视,招聘信息“无阳性”与“无犯罪记录”并列
“在上海‘阳’过了,一下子出来找不到活干,也没地方吃饭,只能先回了老家。”7月4日,在电话那头,何贵叹着气说。
当天,是何贵回安徽老家的第八天。在过去的48天里,他一直没有找到过稳定的工作。
何贵曾在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担任志愿者,主要负责安保工作。从事志愿者期间感染了新冠,经过18天治疗才正式解除隔离。出舱后的他连加了几个招工群,却发现自己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
在方舱志愿者群里,有人发布一家工厂的招工信息,其中明确“阳过的不要”。本文图片受访者 供图
在出舱人员中,除了招工难,来自社会的偏见与遭遇的坎坷,也成为一些人心头的疙瘩。
21岁的王媛至今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感染,4月14日出舱回家隔离的她,整整在家里呆到5月中旬才下了一次楼,她一度害怕邻居的异样眼光、赤裸裸的指责。在方舱治疗期间,王媛做过志愿者,协助拍摄方舱宣传片,将方舱患友故事制作成视频发到网上。她的一举一动被邻居“发现”了,最终换来一句句恶意的留言:“你在方舱那么开心,就不要回来了”,解除隔离后,邻居仍拒绝她参加社区的“以物换物”活动。
曾被新冠感染、出舱后又复阳的高考生方明也有过一段不愿回首的经历,他的父亲方林至今仍愤怒,儿子的等级考(全称:2022年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是在方舱里完成的。因为在考试前一天儿子核酸显示阳性,方林尝试打了很多个电话要求复核,最终没有被同意。而在后面的连续两天,儿子的核酸结果都显示为阴性。
7月以来,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到了5名出舱人员,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打工者、演员、学生,他们中4人有过方舱志愿者的经历,出舱后他们的生活面临着就业难、被歧视、再次进方舱,这一度让他们迷惘、困顿甚至是愤怒,他们中也有人在期盼着,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可以回归常态。
迷惘与无奈:出舱后无处谋生
何贵原先是机场的一名叉车工,受疫情影响,机场进入封闭管理,他被隔离在了一处狭小的宿舍公寓里。没有工资,温饱也成了问题,他只好辞职另寻出路。听劳务中介说起,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在招志愿者,工资一天800块,还能为抗疫出些力,他欣然前往。
4月11日,何贵便开始在方舱工作,主要负责安保与维持秩序。不幸的是,4月27日,他被确诊感染了新冠。当晚,他就在生活区和其他阳性志愿者一起居住。5月2日,何贵和同批二三十人被强制转移到一家酒店隔离,直到5月20号正式解除隔离。
何贵睡了几天马路,又在朋友的宿舍住了一阵。他连加了几个招工群,却发现自己连面试都没资格。他告诉记者,“机场、物流等行业拒绝阳性的、去过方舱的人,甚至是去过方舱但没有阳性的也不要,有的公司招工并没有标注不要感染过的人,但会当面查看3月份开始的核酸检测记录,有阳性的便会拒绝。”
在方舱志愿者群里,有人发布一家工厂的招工信息,其中明确“阳过的不要”。
“一查记录什么都干不了,招聘信息中‘无阳性’与‘无犯罪记录’并列放置。”何贵很无奈。
何贵至今保留着方舱志愿者群,里面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求职无果的人占据绝大多数,这些人中很多都为打工者,面临不低的生活成本,他们中不少人无奈选择暂时回家。
6月27日,四处求职无果后,何贵回了安徽老家。
何贵的经历,王明也遭遇过。4月,在深圳打工的王明来到上海,在上海方舱医院做志愿者,还担任了安保队长一职,管理了2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负责搬运物资、解决纠纷、维护秩序等,还带领队员轮番值守夜班。
王明猜测,自己是被室友感染的。在安抚病人情绪时,室友的防护服被撕开,第三天就确诊新冠阳性。又过了两天,王明的核酸检测显示阳性,5月2日核酸转阴后,他再次回到方舱工作,直到方舱关舱。
但出舱后,王明求职无果。他如今45岁了,身材略发福,因为年龄偏大,也不符合进厂打工的条件(要求40岁以下),小区保安、分拣员等工作也拒绝应聘他,因为一查就能看到核酸阳性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