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如今的支柱产业仍然是煤炭、水泥、钢铁和陶瓷等“四大金刚”,在GDP中占据约85%的份额。
因钢铁而繁盛的唐山,也因钢铁而阵痛。
近几年,唐山成为淘汰过剩钢铁产能的重点城市,而从最近的情况看,唐山还远远没有完成淘汰钢铁产能的任务。
今年6月2日,唐山市政府对外发布的“1+3”计划要求,今年年底前钢铁企业全部完成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100吨以下转炉升级改造。
该计划还要求,到今年年底,相关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到22家左右;到2025年底,全市的长流程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到20家以内。
根据《唐山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钢铁冶炼企业40家。这意味着,唐山炼钢企业将被砍掉一半。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淘汰落后、过剩的钢铁产能,对唐山影响巨大,唐山因为钢铁工业比重过大,恢复和转型的难度也会更大。
“唐山民营钢铁占比较大,淘汰落后产能后,整个区域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牛凤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双碳”目标下,钢铁产业注定面临转型的宿命,唐山未来经济转型可能面临新一轮阵痛。
曾经与唐山处于同一赛道的城市,纷纷发力高附加值新兴产业。自从2013年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之后,直到2021年,唐山GDP才突破8000亿元。而当年与唐山不相上下的南京、宁波,早已是“万亿GDP”城市。
2010年,唐山GDP全国排名第18,长沙排名第23,合肥第46。在唐山为钢铁去产能头疼时,长沙发力工程机械等高附加值工业,合肥更是全面投资半导体等新兴产业。
到2021年,长沙GDP全国排名第15,合肥排名第19,均超越唐山。
未来几年,唐山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同样不小。
当然,唐山近年来经济也并非没有亮点。
比如2021年,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22亿吨,在全国所有港口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超过广州港。唐山港也成为全球最大铁矿石接卸港,最大的钢材、煤炭输出港。
最近几年,唐山还培育了一家千亿级的半导体公司——紫光国微。2021年,公司的营收达到了53.42亿元,净利润高达19.54亿元。紫光国微的市值也逼近120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唐山未来的路,还要依靠京津冀一体化和创新驱动。他说,“近几年京津冀一体化,有的河北城市做的不错,比如说沧州,承接了北京的医药产业,取得不错的成果。”
如何吸引这些产业和人才,似乎成为唐山转型必须直面的。
2021年1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在这份榜单中,唐山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第51位,营商硬环境排名第87位。
相比第27位的GDP排名,唐山营商环境第87位的排名,令人唏嘘。
唐山的营商环境,不仅在这一份榜单中排名不佳。
2020年,21世纪经济研究院对全国296个城市营商环境做出排名,唐山排名第98位。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水平的体现。经济的转型与现代化,与当地营商环境息息相关。如果某些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上,离现代化距离太大,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牛凤瑞说。
作者: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