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逊辞职、安倍遇刺、斯里兰卡总统府遭冲击…世界为何如此动荡?
当地时间2022年7月7日,英国伦敦,英国首相约翰逊在唐宁街10号外发表讲话,宣布辞职。视觉中国 图
最近几天发生了几件令世人惊愕的事件:7月7日,英国首相约翰逊突然辞去保守党党首职务,这意味着不久后他也将辞去首相职位;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演讲时被人刺杀,殒命街头,此事将对日本政局带来深远影响;9日,斯里兰卡民众冲进总统府,强烈要求现任总统辞职,为该南亚岛国的前途带来阴影。若再稍加回溯,今年2月24日,俄罗斯突然发动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引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大变化;去年1月6日,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后,支持特朗普的民众大闹国会山,令世人侧目……
这些事件看似互不相干,实则反映出一个共同现象:民众对现政府或政权的不满达到冷战后的最高点,各国内部意识形态差异高度分化,传统政客和政党已无能解决目前的各类挑战。可以说,全球众多地区已进入因社会群体分裂所引发的社会持续动荡的新阶段。催生这种全球性现象与历史发展进程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初代全球化陷入僵局
1990年代早期,冷战结束后不久,西方在喜不自胜的胜利号角中吹响了自由主义贸易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时代最强音。在美国等西方一众国家及其所主导的世贸组织等的推动下,全球各国迅速进入所谓“地球村”。从此,各国经济被深刻卷入以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所领导的国际经济分工的庞大体系中,其中西方制定贸易和投资规则。
另外,以美国好莱坞和麦当劳为代表的西方软实力文化被推广到遥远的异邦,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被迫或主动发展从来料加工到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全球化背景下主要经济体“欣欣向荣”时,学术界开始忧心忡忡地关注所谓国家主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它日益被地方团体、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分享或剥夺,不过也有相反的探讨认为这不足为虑,世界即将进入一个“美丽新世界”。
然而,大约20年后,自2010年代起,西方开始担忧全球化的所谓“双刃剑”作用,在其宣传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信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所谓“赢家-输家”的叙事逻辑,这一逻辑认为1990年代以来兴起的全球化使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被日益边缘化——经济发展受阻、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数字鸿沟等族群分裂加剧、环境污染日重、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了更多生态灾难……总之,它们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失败者”。
那谁是最大的“赢家”?新兴国家。这些起自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群体在全球化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日益崛起的中产阶级、乐观的社会情绪、亮丽的经济成长数据、教育获得越来越多的投资……一切似乎都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然而,自2010年代以后,曾经被西方大肆吹捧的基于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慢慢失去往日的荣光。以2017年美国特朗普上台执政为标志,初代全球化不但自此失去最强大国家的推动,而且遭到其最大的伤害——特朗普政府断然退出各类多边机构并发动“关税战争”,并由此催生了全球化早期所不敢想象的主要大国和国际力量的经济保护主义——以各种名义。
如今,全球化不再被国际社会主流学术、媒体和政客所谈论,它被其他概念所取代,诸如“碎片化、地方化、集团化、原子化”等含义不明的词汇。
尽管许多人不同意全球化已经没落,但可以肯定的是,冷战结束后发生的势头迅猛的初代全球化已经逐渐僵化,它或许正在浴火重生,但如今全球各国在意识形态争议和地缘政治对抗情境下,初代全球化在被不同规则、价值观、区域经济自由化和非关税技术壁垒的竞争所损害,这种竞争带来的不会是可预期的稳定性,而是未知。
全球主要大国的社会分裂现象加剧
在初代全球化遭遇挑战的同时,是当初基于自由主义的方兴未艾的全球普遍性经济发展颓势。西方国家在近10年内被金融或债务危机、移民冲击、本土恐怖主义兴起等等困扰。像欧盟,花费了巨大精力以解决上述问题,也并未完全断根。与这些问题同时伴随的是经济发展的长期低迷。尽管新兴国家整体上继续以较高的经济速度发展,但劲头也在全球经济颓势中受到影响,且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开始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