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淮南市公安局统一督导协调,田家庵分局负责指挥,网安、刑侦、治安、经侦等警种联合行动,出动40多名警力对这个公司的淮南代理商和位于山东某市的诈骗团伙总部开展收网行动。在山东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其中包括淮南9人(李某和8名“大掌柜”)和山东的尹某某等17人。
办案民警透露,淮南的8个微信群,共有成员上千人,“他们在线上卖产品,线下又有实体店,这让很多中老年人相信这是一家正规公司。他们认为有店在那儿又跑不掉,也就相信他们的产品是正规的”。
民警发现,该案两名主要嫌疑人尹某某、张某某在近一年的流入资金就超过了3亿元。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人各自赚取非法所得超过1亿元。
民警在检查尹某某妻子的手机时,发现其手机银行上的余额有2000多万元,另外还在其家中发现38公斤金条。尹某某交代,因为有这么多的钱在账上让他感到不安,所以就买了1500万元的金条存放在家中,作为留给女儿的财富;民警检查嫌疑人张某某的手机,也发现手机银行上的余额有4000余万元。
安徽淮南市街头的防止养老诈骗宣传横幅。摄影/本刊记者 周群峰
给老年人“扣病”“下危机”
该犯罪团伙被打掉的同时,警方还查获了大量的虚假保健品。《中国新闻周刊》在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网安大队采访时,办案民警向记者展示了数十个产品。从外表看,这些虚假保健品包装精致,名字也起得很有迷惑性,如雪莲硒肽片、蓝果VC片、复合多维鳖合钙、人参四物膏、铁棍山药粉、阿胶固元糕等。
据嫌疑人交待,这些产品是他们联系一些食品加工厂生产的,属于糖果或固体饮料,出厂价每斤在几元钱到20元不等,并不具有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
查扣这些产品后,警方还聘请了淮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这些产品进行鉴定,结果也是其不具有治疗作用。
经过审讯,两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的更多往事和作案细节也进一步明晰。尹某某曾在北京一家公司做过销售,他曾在北京一家医学类高校上过专科,因此对药理知识有一定了解。尹某某称,其职业药师的身份是真的,但从没在医院工作过,所谓的某某院士、干细胞疗法负责人、20多年临床经验都是杜撰的。而张某某原来曾在商超打工,更是毫无医学背景,对医药一窍不通。
警方透露,尹某某与张某某今年都是40岁左右。他们还都做过保健品销售工作,2020年两人在山东的一个食品展销会上认识。因看到保健品具有可观的利润,便于2021年4月,合伙在山东注册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并发展全国代理商,聘请“讲师”,开设网络直播间。
该团伙与代理商合作时,并不签合作协议。为了更好地管理中老年人,有些代理商还招人建微信群并当群主(即“大掌柜”)。这些虚假保健品的销售价格由尹某某和张某某来定,他们与代理商制定的利润比是五五分成。比如,一个老年人通过代理商下单,要买1000元的产品,代理商收的这笔钱后,可以直接扣掉500元,将另外的500元打给总公司账号。
尹某某和张某某还聘请了冯某某做“讲师”,并为冯某某杜撰了某某医师、营养学专家等身份。事实上,冯某某只是一名技工,也没有医学背景。就这样,尹某某与冯某某二人向中老年人出镜直播。落网后,冯某某交代,他在直播时用的名字都是假的,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他获得的分成高达36万元。
犯罪团伙还制定了专门针对中老年人的话术,其中尹某某是话术的主要制定人。比如,如果有人问,这些保健品为什么没有小蓝标,对应的话术便是“这是新资源产品,不需要小蓝标”。
在警方查获的聊天信息中,有老人询问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服用他们的产品、有的患者服用产品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该团伙成员就利用事先制作好的话术回复称“都可以服用”“服用后的排毒反应”等。
警方透露,该团伙在全国招聘的代理商(目前有材料和证据证实的有200多个),他们年龄从 20多岁到50多岁不等。他们如果回答不了一些客户提的问题时,就会反馈给总公司,由客服答复,“遇到这种情况,尹某某和张某某就让客服先上百度搜索,然后将答案通知代理商,再反馈给中老年人,如果百度回答不了,就让客户及时去医院就诊,并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