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刺客横行,哈根达斯失宠!超市便利店卖不动,被喜茶、奈雪挤出商场
如今,哈根达斯在零售渠道的铺货非常广泛,超市、便利店甚至电影院随处可见其身影,但销量却不尽如人意。
上述哈根达斯经销商告诉时代财经,在电影院,因为销量差,已经很少有经营者愿意进购哈根达斯,“在影院业务回暖的时候,哈根达斯一天可能能卖到10来个,但到了淡季,几乎没有人买”。
在广州永旺等商超,冷柜里陈列着哈根达斯、八喜和明治等冰淇淋产品。一位导购告诉时代财经,相比明治、八喜等品牌,哈根达斯价格最高,但销量最差。“一盒冰淇淋贵的卖三四十元,便宜的也要二十多元,在超市这种渠道,哈根达斯没什么优势。”她说。
在便利店渠道,哈根达斯也面临挑战。广州一家便利店经营者告诉时代财经,和梦龙等品牌一样,此前哈根达斯会在一些便利店内设置专属小冰柜,以形成“店中店”的模式,与中低端品牌分隔开来。但近几年,因为销量低等问题,有些便利店的小冰柜已经被撤掉。
王国平告诉时代财经,门店销售已经遇到瓶颈,为了提高销售额,哈根达斯一直在尝试通过建立超市、便利店等大众渠道把触角延伸到原来未触及的客群。“但这也牺牲了消费者对哈根达斯原有的认知,两个渠道的品牌定位有些冲突。”他说。
高价滤镜破灭
贵,是大部分人对哈根达斯的第一印象。冰淇淋/雪糕赛道越来越拥挤,但哈根达斯却依然傲娇,价格坚挺。目前,哈根达斯的单球冰淇淋已经从原先的30多元上涨至40多元,部分高端产品也从90多元上调至100多元。
哈根达斯的高价格曾经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代表了“高品质”和“高端消费”,但这一“滤镜”已经破灭。
原材料质量的翻车最先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去年8月,哈根达斯的冰激凌月饼产品在宣传中声称,产品的外皮成分为巧克力,但据检验报告显示,上述产品的外皮均由白色代可可脂巧克力脆皮制作而成。哈根达斯运营主体通用磨坊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因涉嫌虚假宣传,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并处以罚款1万元。
今年7月,商务部官网显示,中国台湾地区食药部门发布边境查验不合格食品名单,其中法国出口两批次哈根达斯香草冰淇淋被检出农残“环氧乙烷”。环氧乙烷为一类致癌物,以前被用来制造杀菌剂,被广泛地应用于洗涤、制药、印染等行业,在化工相关产业可作为清洁剂的起始剂。
同一品牌在不同市场不同定价策略也伤了国内消费者的心。在美国等市场,哈根达斯的品牌运营商为雀巢公司,产品走的是大众化路线,与中国市场相比,定价要低不少。有消费者曾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同一款392g的冰淇淋产品在中国与北美的售价分别为88元和30元,价差巨大。
生活在日本的博主“哎呀陈哥”曾对21款日本地区在售的哈根达斯冰淇淋进行集体测评,一共花了4478日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00元,单个产品价格不到15元,仅为中国市场售价的1/3。
在这种处境下,哈根达斯也努力尝试吸引年轻人。2015年,哈根达斯进军咖啡市场,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入口处开出了全球第一家咖啡门店。此后,很多哈根达斯门店在销售冰淇淋的同时,也做起了咖啡生意。
只是,哈根达斯切入的是另一个红海。很快,它便淹没在星巴克、喜茶、奈雪等品牌的包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