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视频刷屏背后,中国乡村养老护理人才缺口达百万
近日,农村“二舅”的视频火遍全网。故事中一位年轻时候因医疗事故导致残疾的男子,自学成功木工手艺活。如今他已66岁,要凭借这门手艺赡养88岁的母亲。据媒体报道,该男子已有残疾证并享有相关补贴。
“每个村子都有一个二舅。”一些网友发出共鸣。因为“二舅”,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乡村空巢老人及他们背后长期缺失的护理服务。有三农领域研究学者告诉记者,当下中国乡村极度缺乏养老护理员,而适合中国乡村的养老模式是比较温情的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模式,现在社区养老的社会化供给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需要政府、市场等主体共同参与。
“二舅”与“姥姥”。视频截图
乡村老人,也需要护理服务
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套里村户籍人口有758人,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80个,有残疾人61名。在2017年,该村率先在全区成立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共设有三名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为村里老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该村党支部书记何秀玲告诉记者,不会充水电费、修电器的老人,只要求助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就都给办了。
“有时候工作人员会忙不过来,因为村里老人太多,而我们的工作人员太少。”何秀玲告诉记者,尽管缺人,但现在村里已经在筹建“老年驿站”了,计划要为村里老人解决吃饭、洗衣服的问题,并定时去老人家里走访、检查身体;甚至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会专门登门送饭。但她同时告诉记者,“老年驿站”的工作人员不会超过四个。
“我们在京郊走访调查发现,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护理服务需求。”今年66岁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告诉记者,很多人谈及农村养老,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层面;但实际上,农村老人精神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开展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为4063万人。然而,《2018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只有44102人。
据民政部2021年数据,目前全国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万个,床位800多万张,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和老人的比例1比4算,至少需要200万名护理员,还不包括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
而且,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农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朱启臻告诉记者,我国养老行业护理人员总体数量太少,乡村地区更少,一些精细化的护理服务,因为费用高昂,普通乡村老人根本享受不到;而老年人口又在成规模增长,所以,能让乡村老人得到护理服务,已经是全社会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薪资不高、发展空间窄,成为人才流失因素
2022年冬天,山东省菏泽市赵凤梅决定告别自己服务了五年的老人,彻底离开养老护理行业,去做收入更高的月嫂;而退休多年的菏泽市杨先生,却始终为96岁瘫痪在床的母亲找不到价格适中的护理人员而发愁不已。
今年51岁的赵凤梅离开养老护理行业后,去济南找到一份月嫂的工作,工资五千元,而之前的养老护理工资是2500元。“养老护理人才缺口的问题,和一些观念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薪酬激励机制。”朱启臻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就业意愿调查报告(2019)》是我国第一份专门针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189名大学生中,40.41%的人期待薪资在5001元至7000元之间,还有568人希望薪资在7000元以上。
而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2020年度养老护理员税后工资收入监测值为:高位数7735元/月、中位数4846元/月、低位数2854元/月、平均数为4985元/月。
在北京市怀柔区开办一家民营养老机构的李仲娥告诉记者,现在该机构的护理人员月薪多在五千元以上,但有将近一半是外省市的,“以前也雇了本地人,一拨拨本地人都没留下来。他们觉得这活儿太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