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400万人每天通勤1小时以上,“极端通勤”怎么破?
不过,不论是实现职住平衡,还是解决“极端通勤”,赵一新认为,在当下,轨道交通依旧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将城市土地规划和轨道交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各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减少通勤时长的普遍做法。”他说。
据了解,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底,全国新开通地铁、轻轨运营线路近1700公里,40个地铁运营城市中32个城市有新增轨道里程。
不过,数据也显示,当下我国轨道覆盖通勤效益总体提升有限。如2021年,40个运营地铁城市的轨道总规模近9000公里,里程长度同比提高20%,但覆盖通勤比重仅提升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平均每新建10公里轨道线路仅提高2万人的便捷通勤。
与此同时,轨道规模300公里以上的城市中,部分城市如成都、武汉、重庆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取得了较快的提升,但整体公交45分钟通勤保障能力未能得到显著改善,轨道站外时间占全程出行时间的比重高,轨道接驳成为瓶颈。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打造城市轨道交通接入接出其他交通方式的组合出行系统,提升轨道交通全过程出行效率十分重要。例如,轨道交通直接接入站点周边的所有主要建筑物、地面公交场站等。
在这个领域,北京已经开始尝试,如增加市郊铁路与城轨交会点设置换乘站占比、换乘站付费区换乘占比、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等指标,以此推动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
“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的建设能不能更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解决特大城市通勤的关键。”赵一新说。
作者:陈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