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质疑,这份重量也许来自“利益”。有网友指称,“广州队里面很多球员没有证,所以他们就安排广州拿冠军,有证分给那些球员”,对此尚未有报道证实。这里的证指的是运动员等级证书。根据中国足球协会制订的最新版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19 版),类似广东省运会这种省(区、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锦标赛中,乙组(U13-U15)第一名可以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一级运动员称号,第二名授予参赛的3名运动员,第三至四名授予参赛的1名运动员。对未来无意在职业赛场发展的小球员来说,一级运动员的称号可以助其顺利通过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单招等渠道,进入一流高等学府。
有人质疑,这份重量也可能来自“政绩”。前中国男足队员、退役后从事青训工作的徐亮发布视频直言,“这个圈子里边的很多假球,大部分是和利益有关系,但是孩子们打假球基本上和钱是没有关系的,更多的是(因为)政绩”。
根据广州市体育局公布的本年度重点项目预算,该局今年将投入507.78万元市级体彩公益金补助广州市青少年足球培训及竞赛经费,其绩效目标为“省比赛成绩绝对领先,全国赛在全国前列”。但在此前结束的省运会U14组比赛中,广州队仅仅收获第四名。
另一方面,作为集体项目,足球比赛的冠军将为获得它的地市代表队在省运会中增加3枚金牌。这关乎地市在金牌榜的排名,重要性显而易见。
在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所有这些质疑可能只是猜测。球迷们的愤怒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假球”伤害的不仅仅是球迷,更是中国足球。
法学家曾对国内以往假球案的判例进行过分析,这些案件中往往对涉事人员“重反腐、轻打假”。他们认为,组织“假球”的行为损害了体育赛事这个“产品”本身,侵犯赛事组织者财产法益,建议吸取域外的司法经验,将组织“假球”的行为纳入诈骗罪的认定范畴,以实现保护财产法益与保护体育诚信的契合。
无论调查结果如何,我只希望,任何人不要为难这些参赛的小球员。他们已经在球场上被伤害,不应该再为成年人的比权量力埋单。
一名网友就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写下,“成年之前的必修课”,讽刺意味令人悲哀。
球迷们常吐槽,“中国14亿人口,难道挑不出11个踢球的”,现实情况是,作为生存土壤、为中国足球培养后备力量的青训建设还不完善。利益相关者一次“默契”的交易,可能会让一些曾经为了足球风雨无阻、不畏寒暑的孩子信仰崩塌,丢掉羞耻心、荣誉感,丢掉体育精神,乃至就此放弃、告别足球,让本不“富裕”的足球人口更加贫瘠。
我当然希望,所有的质疑和猜测都不是真的,但如果查证“假球”属实,希望组织者能向小球员们道歉,告诉他们足球场不该存在“人情世故”,不该发生利益交换。为了中国足球不再负重前行,先给孩子们的足球减重吧。
- END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