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援引岛内媒体的报道称,8月18日晚,台军研发机构“中科院”在台东及屏东两地进行导弹试射,报道声称,8月18日晚上8点40分,台东成功镇基翚渔港上空升起一道强烈火光,靶弹直冲天际,约20几秒后才消失眼前,远在50公里外的台东市区听到一声巨响。
根据岛内“渔业署”公告的射击通报显示,“中科院”分别8月18日、19日两天晚间7点40分至9点10分止,在东南部海空域进行导弹实弹发射,管制范围包含了屏东九鹏、台东绿岛、兰屿及成功海空域。
岛内绿媒炒作称,这是解放军围台军演以来,“中科院”首度发射“无限高”导弹。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台“中科院”也曾宣布将在8月18、19和25、26日这四天进行“最大弹道无限高”的火炮射击。
台军“无限高”有歧义,准确地说应该是无“限高”
如果仔细观察此前岛内宣布有关导弹试射消息的话,会发现“无限高”似乎已经成了台军“导弹”的一个专有词汇。那么什么是“不限高”呢?
从名字上理解,“无限高”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不限导弹的飞行高度”。不过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并没有这么简单。
“无限高”可以拆解成无“限高”和“无限”高。无“限高”就是不限制导弹的高度,能飞多高就飞多高。其实就是在没有远程靶场的前提下,让导弹自行运动,能打多高就打多高,燃料用尽导弹就会自行脱落入海。
不过“无限”高的定义则非常有意思,它指的是台军开发的“导弹”有着无限制的高度,这是高性能的体现。不过导弹的飞行高度再怎么无限也终归是在大气内运动。
台湾当局所称的“无限高”应该指的是无“限高”,以目前台军的能力想真正达到“无限”高,根本就是一种不现实的考量。其实它应该是一种“宣传”效果,意图制造出一种模糊的效果,告诉对方,这个区域的上空没有安全区域范围,不要轻易地靠近。
从理论上讲,一款成熟的弹道导弹都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准确地得出其导弹高度以及飞行轨迹的,台湾当局所称的“无限高”不禁让人思考,台湾当局是否对自己开发的导弹技术不自信还是没有彻底掌握,所以才来了一个“无限高”来虚张声势,让对方捉摸不透。
“雄升”导弹是台军意图发展“不对称战力”的自研武器
根据岛内媒体的报道称,有岛内军事专家研判从台东基翚渔港发射靶弹,而从屏东九鹏基地发射的应是“雄升”导弹。此前台湾当局在“海空战力提升计划”就曾提到过“雄升”导弹。
今年6月份,台当局曾通过了“海空战力提升计划采购特别预算”。这笔预算金额高达2370亿元新台币,而且执行的时间是从2022年——2026年,分5年的时间将这个预算案执行完毕,该预算案主要是为了生产各种样的导弹,以加强台军的打击能力。其中“雄升”导弹就是预算的重点。
根据公开信息,台军“雄升”巡航导弹是已经服役、射程达600公里的“雄风-2E”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增程型版本,射程约1200千米,与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处于同一级别,都属于高亚音速。它可以设定抵达目标的路径,提高突破防空网的能力。
1200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从上海到台湾岛的直线距离是760公里。岛内军事专家曾表示,理论上大陆东部战区所辖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与上海等6个省市中,只有江苏省北部不在该导弹射程范围内。这位专家还称,“雄升”导弹能够迟滞解放军的行动,让大陆无法轻易达成速战速决的目标。
“雄升”导弹弹头分为高性能炸药型和破坏范围较广的聚合型两种。高性能炸药型指的是用来攻击指挥所、重要通讯节点、厂房、掩体、桥梁等坚固据点的“高爆弹头”;聚合型指的是能够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散撒弹头”,能对机场跑道、防空导弹阵地、部队集结区、港口与机场的物资装卸区等目标造成较大面积的破坏,破坏后勤准备。不得不说,“雄升”导弹是台军发展“不对称战力”的典型自研武器。
估计台军非常清楚自己与大陆之间的巨大军事实力差距,所以“不对称战力”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