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地方财政困难程度比预期来得猛、来得早,有些地方举步维艰
目前,从网络上就会看到,郸城县公交停运,乐山将景区收入一次性打包进行买断,很多县级交通部门开始促销卖罚单,同时还有南充阆中拍卖学校机关事业单位食品的特许经营。这些现象表明,地方财政已经举步维艰。
如果从宏观数据来看表现更为明显:第一,财政增长速度和预期之间的这种差异,导致地方财政较以往上半年收支缺口突破2万亿的规模。第二,土地财政基金类支出正增长,但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出现腰斩现象,特别是很多三四线城市的腰斩是一个普遍现象。
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大量的工程,大量的项目,一些政策的落实都要依靠基层政府,地方财政来进行落实,但是我们看到原计划四季度才会普遍出现的问题,在三季度已经开始全面抬头。这个现象是政策实施中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各项政策层层分解,相应的一些财权、事权都落地到基层,但是基层目前在几年疫情的挤压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透支现象,透支的状况比我们想象的压力要大。
第五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民间投资状况不妙。
民间投资在今年7月份不仅没有持续回升,同比增长速度只有2.7%,相较于6月份民间投资反而回落了0.8个点,资本躺平已经成为大家热议的现象。实际上资本躺平不仅仅关乎于资本规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乎于资本投资未来收益的问题。
从目前看,民间投资资本收益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民间投资、民间资本的观望情绪很强烈。因此,7月份社融严重低于预期,严重低于去年前年同期水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和居民不愿意加杠杆,核心在于未来的收益的不确定。如何使各类资本鼓足信心,能够放心大胆的进行投资,进行加杠杆,目前成为一个重点。
当然,民间投资下滑一个很重要的主体并不在于制造业,而在于房地产,因为大量的房地产投资都是归口于民间投资,房地产投资的持续下滑、房地产前景的低迷,对于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也是很大的一个冲击。7月28日政治局会议专门对于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信心提振进行了一些说明,在这上面可能需要有进一步的政策来进行。
这五大方面叠加在一起,就会形成我们所讲的预期进一步减弱的状况。
这种状况从8月中旬的数据来看,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反而出现了持续加码。
大家看到单日疫情已经从7月份平均每天100例上升到目前的400-500例的区间,增长了差不多四五倍。目前的高温在进一步蔓延,电力短缺问题已经波及到28个省市,这个问题也很头痛。房地产的深度调整比我们想象得要深,比我们想象得要更持久,8月的这一现象可能还会进一步发酵,当然财政问题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零星的超常规冲击,在中期已经形成一些趋势,因此,对于疫情、高温、房地产、地方财政、民间资本这几大因素要有一个深度系统的考虑,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前期我们讨论过的,需要重点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进行转移,从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进行转移,从常态化的复苏向对重点风险重点行业全面帮扶的转变,同时,也需要在疫情精准防控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平衡间有一些新思路。
(作者刘元春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