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夏天:全国至少35人因中暑死亡,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4人
他们也求助了当地司法部门、工伤鉴定部门,得到的回复都是没办法。即便做了理化尸检,确定死因是热射病,但也只能证明“无职业病中暑”。
更难的是洗碗工韦巧连的家属。工伤认定需要确认劳动关系,但据澎湃新闻报道,厂方并未与韦巧连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也未给她缴纳工伤保险。韦巧连仅有一张用工证明,证明显示,其自2018年12月到众碗公司,负责对消毒餐具进行装箱。
第三方律师说,如果双方是劳动关系,应按工伤赔偿标准,如果是劳务关系,则不属于工伤,按人身损害及双方过错依法确定各项赔偿费用。考虑到韦巧连入职该公司时,已经50岁,达到退休年龄,且未签合同、未缴社保,双方倾向劳务关系——多以完成一段时间、或一个任务为期限,非长期性关系。
●2022年8月4日,湖北地区持续高温,一群列车医生在温度高达40度的股道内体检列车。
在媒体报道的今夏中暑死亡案例里,至少有6例存在工伤认定难的问题。家属因此跟用人单位都有过或长或短的拉锯战,有的现在还在继续。
从新闻报道看,工厂方面的态度较为一致,只能给予“人道主义赔偿”,仅数额不同:洗碗工韦巧连的公司开出的钱最多,23万,扣除医疗费剩9万现金,最少的是于素英,给了不到3万,家属接受了。
韦巧连去世一个多月后,她的丈夫和儿子仍在为了工伤认定奔走。他们说,工厂拒绝提供银行流水、打卡记录等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留下一句“你们去走法律(途径)”。
但上法院之前,他们被告知还是得先完成工伤认定——8月15日,他们将现有的材料提交以供职业病鉴定,目前仍在等待最终的判定。韦巧连已经不知道这一切,她的遗体在冷柜里安置了13天,之后被火化、安葬回了老家。
事实上,即使诉诸法院,家属们得到满意的赔偿也不容易。澎湃新闻梳理206例关于热射病的案件,发现有赔偿判定的案件中,仅有19%的劳动者被认定为工伤,同时有超六成劳动者需要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判定劳动者承担责任最常见的原因是,劳动者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缺乏在高温作业下的安全防范意识,没能保护好自己。不少劳动者在身体出现中暑症状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导致病情恶化。”上述澎湃新闻报道写道。
最后,在市政府的调解下,张公前的家属也和用人单位达成协议。8月1日,一行人将他带回了老家安徽安葬,结束了漫长的争议。协议大致内容是:可能劳累过度,导致其在出租屋内死亡,给予人道主义补偿和精神抚慰金8.3万元。
“大家都比较满意(这个结果)。”张公前的哥哥在电话里说。
(本文引述的报道刊登媒体包括《澎湃新闻》《极目新闻》《北京青年报》《东南早报》《红星新闻》《中国青年报》《华西都市报》《扬子晚报》《人物》《文汇报》《德阳日报》,以及浙江新闻网、阜阳公众网、中国新闻网、江苏广电和重庆电视台等。)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