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首富易主:从收废丝到炼石油,与丈夫打造7000亿财富王国
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大年初一,他们都会带着孩子去老厂长家拜访。后来二人企业越做越大,老厂长拒绝他们年年登门。
王小玉也是南麻人,陈建华和范红卫收购吴江化纤厂的第一年,她便进厂工作。
规模取胜
沈莹宝介绍,吴江化纤厂原本规模不大,厂里只有约两百台传统有梭织机。陈建华和范红卫接手后马上更新设备,扩大产能。
恒力官网记录,1994年吴江化纤织造厂淘汰有梭织机,引进了1200锭网络车。
那时市场上流行“水洗绒”面料,生产必须用到网络车。陈建华和范红卫大量引进这种新设备,厂里只生产水洗绒一种面料。
生产过程采用外发加工的方式,买来的化纤原材料用网络机加工后制成丝,再交给周边的农户纺织成布。
“生意好得不得了。”王小玉当时在厂里负责给农户发货,她回忆,为厂里加工纺布的农户遍布周边乡镇,最远到浙江,覆盖的织机有七八百台。一到交布的时候,农户们划着船来排队,不少绍兴人也过来承接厂里的加工生意。
沈莹宝解释,吴江化纤厂邻近浙江,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农户家家有织机,家庭作坊式的小纺织厂遍地开花。凭借地理位置优势,临近浙江的工厂发展出这种外发加工模式,产能迅速扩大。
这种只将原料加工成丝、外发加工纺布的工厂,被当地称为“前道”。1990年代,前道生意红火,冲击了原有的集体企业,王小玉彼时在镇办企业做车间主任。
在众多做前道生意的工厂中,吴江化纤厂以规模取胜。王小玉说,一般的小厂只有三四台网络机,吴江化纤厂一开始就购入两百台左右,每一台约60锭。厂里还不断扩大产能,到1995年已经有600台网络车。
“白天晚上都在装网络车。”王小玉回忆,由于产能大、出货快,订单源源不断找上门来,甚至一些小厂也把产品委托给吴江化纤厂卖。
厂里没有专门的销售,王小玉经常见到范红卫在嘈杂的车间打电话联系生意、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厂里的采购、销售、财务都由范红卫一把抓,忙起来饭也顾不上吃。王小玉和范红卫年龄相仿,在厂里就直接叫她名字,“她不讲究的”。
两度逆势扩张
1997年,吴江化纤厂开始引进喷水织机。喷水织机的速度是传统织机的5倍。赶上行情好时,厂里开足马力生产,依然供不应求。
但好行情没有持续太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盛泽纺织业受到拖累,吴江化纤厂的生意也不如之前景气。王小玉回忆,陈建华心里也着急,召集厂里的二十多个人开会,她也在其中。会上陈建华说,大不了重新来过。
好在危机没有持续太久,几个月后行情好转,恒力又开始加速扩张。王小玉记得,公司连建了两个分厂,喷水织机数量增加到上千台。
“老板娘是有点担心的。”王小玉说,陈建华忙着在外建厂,就是要做大再做大。
实际上,受金融危机影响,陈建华大量购买喷水织机时赶上了低价期。《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的一篇报道显示,当时从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引进的织机价格短期内下降了50%以上,并且可以延期付款。
沈莹宝说,喷水织机最早只有盛泽当地的国有纺织厂引进,陈建华和范红卫开始引进时,民营企业大多还在用传统的有梭织机。1998年金融危机后,纺织业迎来爆发,民营企业才纷纷开始引进,“大家都看得眼红,陈建华(和范红卫)发了”。
2000年,盛泽商会组织当地16家企业联合采购3000台喷水织机,当时在盛泽商会工作的沈莹宝参与了此事。那个时候,仅吴江化纤厂一家的喷水织机数量已破千台。
“谁的量大谁就掘到了第一桶金。”沈莹宝说。2003年,陈建华和范红卫在吴江化纤厂的基础上组建恒力集团。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纺织业再次受到影响。金东升回忆,不少纺织企业产品滞销,现金流紧张,一些中小企业顶不住,开始向银行抵押资产,盛泽好几家企业也出现类似情况。
但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恒力开始向苏北城市宿迁扩张,建设恒力(宿迁)工业园。此后三年间,恒力在宿迁投资了三家公司,建设大量纺织项目,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