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希望中日在和平与环境问题上相互支持合作
【编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五十载冷暖起伏,半世纪沧桑巨变。共同的记忆、特别的联结、持续的接力,过往的中日友好瞬间,观照着当下时代激流里的行与思。
澎湃新闻联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推出“50年50人”专题报道,对话50载中日关系的塑造者、开拓者、践行者,展望未来全球变局下中日关系“下一个50年”。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诸多历史时刻,福田康夫都是重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之时,日本时任首相正是福田康夫的父亲福田赳夫,福田康夫则担任着首相秘书官。三十年后,福田康夫作为首相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五十年来,包括上述两个文件在内的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奠定了两国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成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和遵循的基本指针。
这位86岁高龄的政治家与中国的缘分不止于此,数十年来,福田康夫活跃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见证了博鳌亚洲论坛的成长,牵头成立了“亚洲共同体文化交流机构”,推动了中日企业家和前高官对话……他为促进中日两国间交流不断努力,并期待各界人士都能去靠近彼此、理解对方。
福田康夫 澎湃新闻记者江海啸 图
7月,在位于东京的事务所,福田康夫聊起了对当下时局的感想,也聊到了许久未见的中国“老朋友”。在他眼里,尽管数十年来中国有了许多“不同的面貌”,但中国的发展脚步也从未停止。
“温故创新”——2007年以日本首相身份访问中国时,福田康夫在山东挥毫写下了这四个字。时隔十五年后,福田康夫仍然以此把脉中日两个近邻:尽管原话是“温故知新”,但仅是知新还不够,也需要创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个词都适用于中日。
与中国数十年渊源
福田康夫 澎湃新闻 图
澎湃新闻: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有两个都与您和您的父亲有关,您能否分别回忆一下这两份文件的签署背景,您认为这两份文件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福田康夫: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的交流自此开始,也是在那6年后,两国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今年是《中日联合声明》签订50周年,50年过去,两国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尤为一提的是中国的变化。我认为实现这些巨大变化的起点正是联合声明与和平友好条约这两份文件。
在我2008年担任日本首相时,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签订了第四个政治文件。当时正是中国迅速发展之时,更夸张一点,可以说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开始活跃之时。在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我们就中国的未来发展、在发展的途中将怎样与日本合作进行了规划。
回顾这50年,日本在短时间内已实现了相当多的变化。中国也是如此,在国内环境快速变化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可以充分活跃于国际社会。
澎湃新闻: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两年后的1980年,您踏上了游历中国的历程。当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在此后您也多次访问中国,在您眼中,中国有着怎样的变化?
福田康夫:提到1980年访问中国的契机,应该是当时的我对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发展情况抱有强烈的好奇。此外,也是为我父亲卸任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做准备工作。不过,我父亲曾经在中国住过一段时间,那时我也曾短暂地来到中国。1980年我访问中国时,中国已经和我印象中完全不一样了。
我曾看到过中国许多不同的模样,而1980年看到的场景至今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当时我的感受是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安定的国家,我也在那时预感到中国的未来潜力无限。
在此后的多次访问中,我感受最大的是中国的变化 “非常快”。对我来说,“快”也成为了一个能够象征中国的词汇,不管做什么都很快,比如高铁的建设速度也是如此。此外,这10年、20年间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大楼拔地而起、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购物中心林立,城市逐渐变得“充实”,是我以前从没见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