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是维持这些国家货币汇率稳定的因素之一。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告诉谭主,部分拉美国家货币在这一次表现较好,主要原因是俄乌冲突升级后,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这些国家,都是原材料和能源出口国,他们的货币受到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支撑。
提前加息和大宗商品相对奇缺,让这些国家的汇率短时间内没有下跌。但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开始回落——当前,原油价格在每桶90美元上下波动,较此前每桶120美元的高点大幅下挫。
更重要的是,加息,是某种程度上的饮鸩止渴——高利率会让企业和居民的信贷成本增加、支出减少,打击经济活力。不久前,经合组织就将巴西经济增长预期从去年12月的1.4%下调至0.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欧洲央行,也正是考虑到加息的影响,才在这轮美元加息中,做了另一种选择。
欧洲加息,一直等到了7月才开始。这样审慎的姿态,是对欧洲经济的判断——今年年初,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判断,欧洲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依旧是恢复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
尽管当时欧洲也面临着通胀的压力,但加息会让经济疲软,权衡之下,欧洲选择保经济增长。
但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变量。
一是俄乌冲突。俄乌冲突以及后续美国推动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让能源、粮食等商品价格暴涨,这直接将欧元区通胀水平推向历史新高。
相比于保经济增长,抑制通胀,变得更为急迫。
二是美联储加息的幅度。
第一次加息后,美联储接下来的三次加息,都在突破纪录:
||5月4日,美联储加息50个基点,创下美联储2000年以来单次加息最大幅度;
||6月15日,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来到了自1994年以来单次加息的最大幅度;
||7月27日,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这是80年代沃尔克执掌美联储以来最大幅度的集中加息。
俄乌冲突升级后,资本趋于“避险”,从欧洲流向美国。而美联储激进的加息政策,又给了资本加速外流的另一个理由——逐利。
双管齐下之下,欧元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先是失守1比1,后来直接失守0.99。
欧元贬值,推高了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过去以出口大国著称的德国,甚至出现了三十多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
而这些成本的增加,在欧洲本已高涨的通胀率上火上浇油。欧洲深陷通胀,经济前景堪忧,又会让欧元汇率进一步下跌。
由美国引发的这两个变量,直接让欧元进入了恶性循环。
这时,“守护欧元”的声音开始变强。德国媒体就表示,守护欧元的声音在促使欧洲央行转向加息的决定。
今年7月,欧洲央行开始加息。
面对美联储加息,欧洲这些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一样,加息,成了为数不多,甚至是仅剩的手段。
不久前,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召开,这一会议被称为央行行长的“达沃斯论坛”,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没有出席。
美元,越来越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就拿加息来说,拉美国家加息,有问题,欧洲央行不加息,也有问题。
这也印证了美国前财政部长康纳利那句,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
||“坐在美国阴影里”,成为美国干预汇率的象征——1985年,美国牵头签署广场协议,促使美元贬值
“麻烦”一词,在拉美和欧洲国家的左右为难中已经得到了很好诠释,值得注意的是,导致他们陷入今天困境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尤其是内部经济面不稳定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就是美元伺机而动的契机。
当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时,美国采取“躺平”的防疫政策,在疫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时又采取超强刺激政策,意图力挽狂澜,这些决策的出发点绝非科学和经济规律,结果就是,美国货币超发、财政刺激等“大水漫灌式”政策不仅引发其国内高通胀,更扰乱了全球金融秩序,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