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婚俗改革内容 河南彩礼新规定 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达32个,谁的家乡在破除天价彩礼? 河南彩礼风俗河南婚俗改革进行时,目标直指“零彩礼”
开封市禹王台区的婚俗改革做法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该区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所定点推广新民俗、定向传输“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责任担当、互敬互爱”的婚姻理念,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婚俗新风最美家庭”系列评选活动,带动婚俗改革深入各个角落,共建文明婚俗文化,共享文明婚俗文化成果。
“传统婚俗沿袭已久,在群众心中根深蒂固,要想撼动和改变,并非易事。婚俗改革的开展离不开思想的引导。”河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改革符合法治精神
制度固化改革成效
河南是人口大省,婚俗改革涉及千家万户。记者从20个婚俗改革实验区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各地的情况和进展并不相同。
“其实,民俗婚礼方面的宣传一直都在进行。今后会继续加大力度。”叶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婚俗改革的具体方案已经出台,目前宣传活动正在进行中,过去开展的相亲交流大会、集体颁发结婚证仪式等活动还在继续进行。
“各乡镇情况不一样,偏远乡镇制定政策时主要针对高价彩礼。”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叶县选出来3个试点乡镇,40个试点村,以点带面发挥带动作用,村里有红白理事会负责监督。
刚成为河南省婚俗改革实验区的宝丰县,已印发《宝丰县民政局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县民政局负责人说,将多手段引导广大婚育新人选择文明、节俭、庄重的文明婚育新风尚,对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展开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现状、人口结构和风俗民情等实际,提倡城乡居民彩礼不高于6万元,通过确定彩礼‘限高标准’,引导婚嫁双方逐年降低彩礼数额,少要或不要彩礼,杜绝大操大办,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孟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各乡镇(街道)根据以上标准,指导各村在村民协商自愿、体现自治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细化本村红事标准,村红白理事会负责实施和监督。
孟州市民政局要求,各乡镇(街道)先期确定20%的村(社区)作为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在确保到2022年底试点村(社区)初见成效的前提下,到2023年试点村(社区)规模扩大到60%,婚俗改革初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2024年,在前两年试点村的基础上全面铺开。
“婚俗改革更侧重于从道德层面出发,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由政府指导或引导,其中有些问题在法律中已有体现,符合法治精神。”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梁认为,“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民法典明确规定的,如果女方和女方家长主动提出或者强制索要高额彩礼,属于违法行为。
“作为中国民间已经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彩礼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婚俗改革工作要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充分考虑群众接受程度,注意方式方法,防止把传统风俗与陈规陋习混同在一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建伟认为,婚俗改革要善于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中寻找切入点,用法治理念和创新思维推动改革取得新进展,出台的政策需符合法律法规,村规民约要符合法治精神。
“其实,婚俗改革是一种行为规范,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和完善的机制。将婚礼新风写入村规民约,用制度形式进行固化,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李建伟说,通过发挥党员干部、乡村贤达、致富带头人的带头作用,由他们通过算经济账、文化账、社会账的方式,对低俗婚礼进行干预和劝阻,让群众看到婚俗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思想上遏制婚事陋俗,树立婚俗新风尚。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