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彩礼试点 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达32个,谁的家乡在破除天价彩礼? 河南彩礼新规定 河南彩礼规矩目标直指“零彩礼”,河南婚俗改革调查
2020年,商丘中院专门出台文件《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试行)》,明确规定,返还彩礼时,对超出10万元的部分全额返还,10万元以内的部分按比例返还,并确定了彩礼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见面礼、聘礼、上车礼、下车礼、改口费及价值较大的首饰、电器、通信工具、交通工具等贵重财物。
“彩礼纠纷案法律上叫‘婚约财产纠纷’,在农村比较常见。”王宏伟说,上述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生活困难的认定标准、举证责任的分配、彩礼返还的形式等,为两级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提供参考依据。
狠刹大操大办歪风
移风易俗转变观念
“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这是一场简单的婚礼,没有彩礼、没有花车、没有伴娘、没有司仪、没有舞台、没有音乐,可以说是新事新办,一切从简。”前不久,在宁陵县逻岗镇崔香吴村,村党支部书记吴厚峰主持了一场婚礼。
“婚礼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关键问题是两个新人能幸福地厮守一辈子。”宁陵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县积极探索婚俗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采取强化引导、广泛参与等多种举措,狠刹大操大办歪风。
宁陵县专门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13个部门参与、14个乡镇为成员的婚丧礼俗改革领导组,建立红白理事会,将婚丧礼俗规定普遍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彩礼不高于3万元,红事每桌不超过350元,白事每桌不超过200元;全县364个行政村通过村规民约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
同时,宁陵县对公职人员划定“红线”,将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纳入党员干部管理和驻村工作内容,党员干部、教师、军人办喜事,彩礼不超过3万元,个人送礼不高于100元,请客范围只限于亲属。
“过去,婚事大操大办之风污染了人际关系,助长了奢靡之风,影响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感,有的群众甚至因婚事致贫。”宁陵县委书记马同和坦言,县委县政府顺应“降人情、控彩礼、减餐标、反铺张”的社情民意,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工作,采取建章立制、立体宣传、典型引领等措施,引导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群众素养和乡风文明。
宁陵县乡镇、县直单位“一把手”开展专题访谈,面对社会作出承诺;倡导全县干群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引导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开展移风易俗道德宣讲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全县积极开展“乡贤、孝贤”“好家风、好家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连续举办集体婚礼及“零彩礼”相亲大会,向广大群众传递移风易俗正能量。
“群众的婚俗观念转变了,现在风气比以前好太多了,大家也都不讲排场、比阔气了,婚事能简办就简办,也不用响器歌舞。”提起村里的变化,宁陵县石桥镇孙迁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张光辉乐呵呵地说。
如今,宁陵县通过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出现了“五多五少”的可喜局面: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多了,吵架斗殴的少了;跳舞健身、休闲娱乐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积极争星、主动致富的多了,以贫为荣的少了;自主就业、返乡创业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已实现了红白理事会的规范化运行,从过去的比排场、比彩礼、比嫁妆、比阔气,到如今的比孝顺、比增收、比文明、比节俭,村风民风呈现风清气正的面貌。
开封市禹王台区的婚俗改革做法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该区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所定点推广新民俗、定向传输“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责任担当、互敬互爱”的婚姻理念,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婚俗新风最美家庭”系列评选活动,带动婚俗改革深入各个角落,共建文明婚俗文化,共享文明婚俗文化成果。
“传统婚俗沿袭已久,在群众心中根深蒂固,要想撼动和改变,并非易事。婚俗改革的开展离不开思想的引导。”河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改革符合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