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就将目光聚焦在了月球身上。
而且氦-3作为核聚变的重要原料,确实代表着“未来能源”。毕竟,这种资源仅仅100吨就足够全球人类用一年。
资料显示,建设一个500兆瓦的氘氦3核聚变发电站,每年消耗的氦3仅需50千克。如果美国全部采用氘氦3核聚变发电,年发电总量仅需消耗25吨氦3,而中国大约需要8吨氦3,全世界的年发电量约需100吨的氦3。
从上文的叙述不难看出,人类早在上世纪采集月壤的时候就发现了氦-3在月球上的储量很大,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但是嫦娥五号带回了的“稀罕玩意儿”却给了人们新的惊喜,这个惊喜正是在“月壤玻璃”当中的氦气泡。
原来,大家虽然都知道月球上有着丰富的氦-3,却一直很苦恼如何在月球进行采矿。如果一直无法实现有效开采,那么这个巨大的“宝藏”的存在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因此,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意外惊喜,正是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月壤氦-3开采的道路。
科学家发现在月壤玻璃也就是“钛铁矿粒子”当中有许多大小在5纳米到25纳米左右的小气泡,这些小气泡就是“氦气泡”。
在确定这些气泡确实是氦气泡之后,人们显得异常激动,因为这代表着月球上的部分氦-3有着天然的载体,人类只需要将这些载体采回来,然后在地球上进行提纯工作就可以了。
在这种情况下,获取月壤中的氦-3将会变得更加容易,这对于一直苦恼“如何采矿”的人类来说确实是一个福音。不过,人类想要实现在月球上进行规模采矿的梦想,确实还要克服许多难题。
开发月球的难题
氦气泡的发现虽然为人类提供了顺利采矿的新思路,但是由于需求量比较大,所以采集的重量肯定是有一定要求的。
而在人类尚未建成基地之前,这种采矿的工作应该就是机器去做。只要时间足够,机器采集到的数量确实还是很可观的,但问题是,我们没法运回来。
大家都知道想实现地月之间的“货运”,必须要制造出推力足够大的运载火箭,不然哪怕是顺利完成了采集,也没办法将其顺利运回地球。这样的话,就不用谈用氦-3帮自己解决能源危机了。
其次就是除了月壤玻璃当中存在的氦气泡,月球上大量的氦元素依旧没有这样稳定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还是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月壤中的氦-3留住或者说完成就地提取。以咱们现在的科技来看,想实现这件事情是不太可能的。
综上所述,哪怕知道了月球上的氦-3很重要也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