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均衡发放,年利率8% 公司当下银行借款利率为8%,预计明年上升为9% 2014年8月银行贷款利率 2018年9月,企业向银行借款500000,年利率7.2%央行:8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05%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量上坚持合理充裕,机制上注重市场引导,结构上强化精准滴灌,积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一、管好总量闸门,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人民银行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信贷总闸门,加强跨周期设计,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18年以来,1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10.8万亿元。依法上缴超过1.1万亿元结存利润,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加速落地。2018年-2021年,我国M2平均增速为9%,与同期名义GDP平均增速8.3%基本匹配,支持实现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的长期优化组合。
二是稳中求进开展跨周期调节。按照党中央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的要求,人民银行强化跨周期调节,创新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前瞻性、有效性。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果断采取多种措施,总量上超预期投放流动性,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分层次有梯度出台合计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有力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经济发展,助力我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基于我国经济增速前高后低的形势变化,主动用好再贷款工具,做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的延期和市场化转化,在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回到常态的同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为跨年度政策衔接和下一阶段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做好铺垫。2022年以来,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背景下,及时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推动设立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随后新增3000亿元以上额度,支持金融机构加快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投放节奏,积极匹配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二、设计市场化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人民银行十分重视用好市场的力量,在政策设计中既注重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也注重引入激励相容的市场化制度安排,运用价格手段、科技手段和“放管服”改革办法,充分调动金融机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政策传导效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发挥利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作用。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深入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2年8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值。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长期存款利率下行,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为让利企业提供坚实基础。仅2020年一年,金融系统主动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元。利率市场化调节金融资源配置作用的持续发力,有利于提高小微、民营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性,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小微、民营企业。
二是创新推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逐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在机制设计上,注重引入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激励资金与金融机构的定向信贷支持直接、定量地挂钩,发挥“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在操作上,创新采用金融机构先向企业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再向央行申领资金的“先贷后借”模式,进一步增强了政策直达性、精准性。人民银行先后推出支农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两项直达工具与接续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及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交通物流、普惠养老再贷款等系列政策工具,持续丰富政策工具箱。2022年6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5.4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