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子:塞种人
在我国著名的史书《汉书》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个很生僻的名词"塞种人"。 塞种人属于新疆的土著居民,最早生活在疏勒河流域,后因部落之间不断爆发战争 西迁至帕米尔、伊犁河和楚河流域。他们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生。塞种人曾在新疆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大约在3000年前,塞种人曾就在西荒建立过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古籍里记载的”西王母国”。《尔雅》云:"西荒有西王母国"。《山海经》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当时的西王母国还处在母系社会时期,由女性执掌政权,而西王母则是统领塞种人部落的最高女首领。西王母本名叫玟姬,是一位非常智慧而又铁腕的女首领,她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东西方的商贸、文化交流,完美的进行了自身蜕变。她用丝绸和稻谷从西方换回小麦和青铜技术,在她的治下,西王母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成为当时惟一能与九黎部落抗衡的国家。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周穆王乘坐八骏周游天下,西巡到了昆仑山区时,曾拿出珍贵的白圭玄壁玉去拜见过西王母。由此可见,当时西王母国的政治地位有多高。
在位于昌吉州呼图壁县的天山腹地,在两条山溪汇流处的西北岸的新第三纪的粉砂岩壁上,刻有一幅国内及世界上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整体面积达到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绘着二三百个大小不等,身姿各异的人物,有男有女,或站或卧, 或衣或裸,他们头戴高帽,帽著翎毛,作舞蹈状,真实地体现了原始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场面。据专家考证,这幅岩刻完成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社会阶段,为距今三千年前的塞种人遗存。据近代历史学家考证,西王母国大致从黄帝时代到西周,存续了1000多年。
公元前3世纪末。西王母国消亡后塞种人正式进入阶级社会。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与塞种人发生了战争并占领了塞种人的领地。大批塞种人被迫从伊犁河谷南迁,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南迁后,塞种人分散为许多小国。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 等都是塞种人的国家。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与于阗二绿洲。上世纪中叶,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与和田地区,都发现过古代塞语文献,说明西汉以后,疏勒绿洲曾是古代塞人活动的重要地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名著《历史》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名叫Sacae(马萨格泰)的人。据说他们住在东边日出的地方” 与居住在锡尔河的伊赛多涅斯人和斯基泰人同属于塞种人部落集团。波斯人将他们称为Saka(塞克)人,意思是在海的那边,那里的人戴着尖顶的帽子。而这些陈述与我国典籍《汉书》中记载塞种人南迁的路径基本一致。
塞种人,自诩是太阳的儿子,对太阳十分崇拜。他们献给太阳的祭品是马。理由是,只有人间最快的马才能配得上神圣的太阳。此外,塞种人作为马背民族,作战也十分骁勇。在战场上,塞种人战士会喝干他杀死的第一个敌人的鲜血,然后把敌人头割下来,沿着两只耳朵割一个圈,揪下头皮,用它制作成手巾吊在马勒上,这是一种炫耀!在塞种人的观念里,谁拥有最多头皮制成手巾的人,他就是这个民族勇士和英雄! 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8世纪前后,塞种人曾被来自蒙古高原的维吾尔人部落以及突厥人所征服,然后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入维吾尔族等民族中去了,逐步成为维吾尔族等民族中重要的有机部分,他们使用的语言也被突厥语族的各种语言所同化,
如今,在新疆的许多民族的血液中就包含着塞种人的成分。而今天生活在新疆的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则被专家一致认定为古塞种人的惟一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