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中东“找能源”之行收效甚微,卡塔尔面对德国大单为何不松口
贝瑞钦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投资者和能源供应公司需要政策上的稳定,因此欧盟政府将被迫允许企业和成员国与LNG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这种合同的时间跨度通常会超过20年。
可能有气也买不起
除了怕缺气之外,现在的德国企业又发现了新问题:可能有天然气也买不起。
“这与停工无关。这是定价,也是成本。”大众汽车公司卡车制造部门Traton SE首席执行官莱文(Christian Levin)表示。
目前,欧洲为天然气支付的费用是美国的七倍,这导致欧洲大陆工业竞争力的急剧下降,还可能对其经济造成持久损害。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常年拥有的贸易顺差已减少,进口能源成本的飙升抵消了高价值的汽车和机械出口额。近期出炉的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8月,德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了45.8%,创下1949年开始进行该统计以来的最高同比增幅。能源价格高企依旧是PPI高涨的主要原因。
除了能源价格之外,中间商品、资本货物、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情况:中间商品价格上涨了17.5%,资本货物价格上涨7.8%,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0.9%,非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6.9%。
塑料制造商科思创(Covestro AG)席执行官斯塔乐漫(Markus Steilemann)表示,如果危机持续,该企业将不会在欧洲进行增长投资,而是将目光投向亚洲,在亚洲该公司可以用比在德国和欧洲现货市场便宜20倍的价格获得能源。
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公司也在上周警告称,如果能源价格不下降,可能会将生产重新分配到德国和东欧之外。
科思创预计其燃料费用将在2022年达到22亿欧元,这几乎是2020年成本的四倍。“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能源密集型的德国工业不再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思创发言人表示,“对于许多化学品而言,从美国或中国进口已经比在德国生产便宜。”
一些制造商正在试图从使用天然气转向石油或煤炭,以保持设施运转,但对于另一些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如金属、纸张和陶瓷等行业而言,这已经变得不可行。
“这些负担正在对我们经济的工业核心造成持久的损害。”代表能源密集型公司的VIK协会董事总经理塞弗特 (Christian Seyfert) 说,“我们紧急建议政界人士采取果断行动,以免德国和欧洲作为商业中心在国际上完全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