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改变的力量,全棉时代《她改变的》原创记录系列徐颖篇见证改变的力量,全棉时代《她改变的》原创记录系列徐颖篇
改变被动局面
一代“北斗人”,铸国之重器守国门
回忆北斗的建设过程,徐颖直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斗都伴随着很多质疑的声音。彼时,大众对北斗的重要性和科研实用功能还不了解,称其为“九块九包邮的GPS”,“上百亿的投资打了水漂”的唱衰不绝于耳。
事实上,北斗的建成,改变了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竞赛的格局,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我们的“国民命脉“。
如今,北斗已全面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国人的生产生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GPS定位,北斗还可实现从卫星到终端的双向通信,这对突发性意外事故的救援意义重大。助力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降落、汶川地震第一条消息的及时传出……这些看似与北斗无关的事情背后却都有北斗的“身影”。北斗的建成与应用,无疑是对中国科技硬实力的加持。在未来它还将以更优的性能、更广泛的应用向全球范围内的更多国家提供服务,造福人类社会发展。
而北斗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无数北斗人在漫长科研道路上兢兢业业的努力和付出。徐颖,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她还在读研时与北斗结缘,工作后曾作为北斗试验系统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到北斗重大专项中,和团队一起探索和攻关,让看似不可完成的目标一步步成为现实。时至今日,作为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副总工程师,她承担了更多前沿性重要课题和北斗应用相关课题。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关系着国计民生、国防安全、主权独立,是不能把这样命脉的东西,交到别的国家手里的,我们一定要把它构建在自己建立的卫导系统基础之上。” 这是一代代北斗人的信仰。 铸国之重器守国门的信念,支撑着徐颖和这一代北斗人,将质疑声放到一边,投身于北斗的科研攻关,让产品来说话、让最后的性能来证明。
改变刻板印象
没有不适合做科研的性别,只有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那些说北斗不行的人,连完整使用的机会都没给,就已经说了不行。”这种全凭感觉的判断,对徐颖来说并不陌生。和北斗最初的争议一样,在徐颖初入科研大门时,也曾有过被面试官定论“女性不适合做科研”的受挫经历。
面对质疑,她选择用自身成长做出铿锵回应。北斗项目期间,她带队攻关完成国内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北斗信号增强技术试验,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成为北斗人的15年里,她不仅见证了北斗的建设与发展,也用自身经历证明,“没有不适合做科研的性别,只有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不论是前路越来越少的同行者,还是外界的偏见与质疑,都给从事科研的女性带来压力。对此,徐颖说:“判断自己能不能继续做科研的依据是,你是否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是否在煎熬的时候选择继续。合不合适,由你自己来决定。不要因为一个女孩还在山脚下就看低她,也不要因为她以后到了某一个山峰,就神化她” 。作为北斗背后的中坚力量,她以严谨、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带领团队科研攻坚,刷新着大众对北斗的认知和想象力;而作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和“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她用实力和成就,改变着大众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刻板印象,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大胆逐梦,将个人追求与时代发展结合,完成自我获得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北斗已经如同阳光、空气和水那样,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未来更是如此。和北斗一样,勇敢逐梦的年轻人也将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别从来不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天花板。“当你想成为科学家的那一刻,不妨大胆一点,把追求写在脸上。去探索、去追问、去改写认知的限制,去改变那些看起来不可能改变的事情。让浩渺的宇宙,记住你最有志气的样子。”
见证时代女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