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岸田首先马不停蹄地会见了10个国家的代表,其中包括上任后首次访日的美国副总统哈里斯。27日,岸田分别与印度总理莫迪、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内塞、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人会谈。共同社报道说,岸田提及国际秩序和法治等,积极展现继承“安倍外交”的姿态。28日,岸田的会晤计划包括英国前首相特雷莎·梅和韩国总理韩德洙。《日本时报》评论说,岸田试图在地区安全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促进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然而,日本舆论对“吊唁外交”并不看好。日本《朝日新闻》评论称,这些简短会谈无法就外交议题进行深入交流,难以想象能有何成果。日本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直言,G7其他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不来,举行国葬的理由之一已经瓦解。《华盛顿邮报》报道说,根据日本政府的说法,包括外国政要在内的4300余人出席了安倍的国葬,但这一数字少于所邀请的6000人。美联社特别提到,上周在伦敦参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国葬的许多人都没有出席安倍的葬礼。
俄罗斯《独立报》援引俄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斯特列利佐夫的话说,安倍国葬仪式上现身的外国领导人并不能被视作日本国际地位增强的因素。葬礼就是葬礼,这些国家的现任或前任领导人只是来表达对这位日本前政要的哀悼。虽然国葬的确为岸田与一些国家领导人会面创造了机会,但对话主要是闭门形式,具有非正式交换意见的特点。“吊唁外交”对提升日本国际声望的帮助微乎其微。
给岸田留下“功课”
美联社27日评论说,有关安倍国葬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出,在这位可能是日本现代史上最两极分化的领导人的遗产问题上,这个国家存在严重分歧。安倍生前和去世后,引发的钦佩和愤怒一样多。对于一些排着长队的悼念者来说,安倍领导了一项未完成的事业,那就是让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而不是专注于对战争时期暴行挥之不去的耻辱。抗议国葬者则反映出民众对安倍的深深不满。批评人士说,安倍不断试图粉饰日本的战时暴行,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而对于岸田文雄来说,美国新闻网称,政治观察人士认为,岸田为安倍举行国葬是为了取悦自民党内的保守派,以巩固自己的权力。不过,效果却可能适得其反。英国《卫报》援引日本大学名誉教授岩井奉信的话说,举行国葬是岸田的“重大误判”。
韩国《首尔新闻》评论称,备受争议的安倍国葬已经结束,但剩余的课题恐怕更多,岸田能否发挥领导作用,统一分裂的日本社会将成为关键。共同社政治部长杉田雄心在题为“国葬留下的功课”的文章中说,因为“统一教”问题,民众对岸田政权的不信任感大增。岸田至少应该把这次国葬作为重新审视日本民主和决策方式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