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过程中,朱敏带领团队除了探索曲靖这座宝库外,也把目光投向华南地区更广大的区域,坚持在华南地区开展野外调查工作。近十年来,这个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可能含鱼的两百多个地点,终于在华南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获得了大量特异埋藏保存的完整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找到了解开有颌类最初崛起与辐射分化之谜的钥匙。
破译演化密码
两个新发现的化石宝库给古生物学家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但鱼化石个体小、骨骼轻薄等因素也对他们的研究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于这些全新的属种,许多奇特的结构缺乏较近属种的解剖学比较。因此,这个研究团队历时近三年,使用高精度CT扫描、精细三维重建、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全光位图像、多元统计分析在内的多种手段对这些化石开展了细致的研究,终于从中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解剖学信息。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发现在古生物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人类的进程。
朱敏领导的研究团队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化石研究,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两个化石库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之中,对它们的进一步研究将继续改变我们对颌起源与有颌类最早期演化的认识,有望为解开围绕有颌类起源的重重谜团作出持续贡献。
这些远古的鱼类尘封在化石中已达4亿多年之久。与此相比,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只是弹指一瞬。但正是依靠古生物学家的长期努力,这些化石得以重见天日。他们使用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补齐失落的环节,还原演化的历程。这一条条外形奇怪的远古鱼类,也许能够给出“人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鞠强